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科幻作品展示 > 第57部分(第1页)

第57部分(第1页)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低潮与亮点(1)

八章前言

第一节:平静中的演变

第二节:低潮中的亮点

八章前言

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科幻小说在美国到达了顶峰。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那代作家释放了他们最后的能量。从那时起,美国科幻便处在慢慢衰退的过程中。而由于美国科幻在世界科幻群峰中的主峰位置,它的低迷渐接导致了世界科幻文学的下滑。

当然,不少读者可能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大多是感受到了科幻电影的强大冲击力。确实,七八十年代后,科幻电影取代科幻小说,成为科幻艺术辐射其影响力的核心。但从艺术价值上讲,今天的科幻电影,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性,只不过是在表现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当我们在2004年欣赏科幻片《我、机器人》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原创诞生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毕竟,叙事艺术里最重要的创新来自于小说而不是影视。想在大投资、高风险的电影产业中寻找原创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传统科幻小说的魅力释尽后,如果没有新的积累,科幻艺术的整体前景是值得忧虑的。

与科幻影视风起云涌相比,这个时期的科幻文学只是在平静中慢慢演变。当然,也有低潮中的亮点不时闪过。

第一节:平静中的演变

从八十年代开始,世界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横向普及多于纵向深化。一方面科幻文学,乃至科幻文艺整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从一个国家扩散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艺术领域扩散到另一个艺术领域。另一方面,创作上新的亮点不多,作品风格日渐沉旧,吃老本的现象多了起来。已经积累了近两百年的科幻文学旧传统正在显示出其作为包袱,而不是动力的负面特征。

出于惯性,尽管创新渐少,科幻文学仍然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科幻文学的大本营美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科幻文学至少在阅读方面已经进入了“主流”。到了八十年代,每四本文学类出版物中就会有一本科幻文学出版物。科幻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通的文学品种,而不是象最初那样,仅属于一小批与众不同的怪异的科幻爱好者。

二战以后,从一九三九年便开始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得以风雨无阻地每年一届,不断地办下来,并且越来越具有真正的世界性。这个会议并不是什么官方机构组织的会议,其实是一个已经形成传统的全世界科幻爱好者的“嘉年华会”。与会者除了专业科幻工作者外,还有大批主办国的科幻爱好者,最多的一次有两万人参加,最少也有数千人参加。

大部分时间里,这个会议在美国召开。其它主办地还有英国、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几乎全部是英语国家。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英语国家科幻创作实力远远领先于使用其它语言的国家,其在国内的影响也大于其它国家。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科幻文艺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场“人民运动”的特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文化部门出面支持过科幻文艺,于是,世界各国的科幻艺术家和爱好者们只能自发聚会。而英语国家有较长的科幻传统,拥有一大批成年科幻迷,他们才有财力组织跨国的科幻聚会。其它国家科幻爱好者的主体还是青少年,他们可能连组织本国的全国性科幻聚会都有困难。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届世界科幻大会每次仍然保持有数千人参加的规模,这个数字对于日渐萧条的主流文学界来说已经有些望尘莫及了。

1953年的世界科幻大会上,世界性的科幻大奖——雨果奖开始颁布。该奖以世界上第一本专业科幻杂志的创办人雨果根斯巴克的名字命名。本奖无奖金,是纯粹的荣誉奖。本奖从一九五三年开始颁发以来,奖项内容多次更换。目前包括最佳科幻小说作品奖,最佳科幻影视作品奖,最佳科幻杂志奖(后改为最佳科幻编辑奖),最佳科幻美术奖,最佳非小说作品奖等。

表面上看,雨果奖的评定方法是非常开放和公平的:只要报名参加每年一度的世界科幻大会(可以用通讯方式参加),交纳会费(最近几届为三十至四十美金不等),你的作品就可以参选,同时你也获得了评选权。但在这个表面合理的现象下,存在着十分不公平的本质:由于每次科幻大会的参加者中,来自英语国家(含美、英、加、澳、新等国)的人占绝大多数,所以其它国家的科幻作品毫无获奖希望。欧洲和亚洲许多科幻大师一直被排除在雨果奖之外,这种评奖方式是直接因素。我国舆论界经常以雨果奖的获奖名单为证据,认为亚洲科幻创作的水平不及英美等国,实际上是不了解本奖的评选方式产生的误解。

以克拉克的短篇《星》为例。这篇获得雨果奖的作品讲的是,人类宇航员来到数百光年远的一个星系里,看到了在几千年前,一次超新星爆发时被毁灭的文明。经过推算,发现这颗超新星正是耶稣诞生时闪耀在伯利恒上空的那颗星。于是作者感叹,上帝难道为了指引东方三博士去接引生在马槽里的救世主,竟然毁灭了一个文明星球。

笔者曾经向几位科幻爱好者询问他们对这篇作品的看法,回答都是没看懂,不明白作者在写什么,发的什么感慨。这篇作品克拉克完全是为西方读者写的,全篇都没有追溯圣经中的有关传说,因为对于在基督教文明中长大的读者来说,这是多此一举的。其实,即使译者在文末作了相应注释,相信中国读者也无法产生思想共鸣。因为的那种宗教体验是绝大多数中国读者不具备的。假设中国读者能够大量参与雨果奖的投票活动,那么《星》这篇作品的得票率肯定远远不及阿西莫夫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有趣的机器人。

单从这一点上看,世界科幻雨果奖的公正性还不及诺贝尔文学奖,毕竟瑞典人从来没有声称他们这个奖是“世界文学大奖”,一直称认这只是个瑞典人的奖。并且他们已经尽可能地关注了其它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一九七六年的一次世界科幻大会上,与会者提议成立世界性的常设科幻作家组织。1978年,在科幻作家兼科幻美术家哈里哈里森等人的推动下,这个提议被落实,世界科幻协会通过了会章,建立了组织形式。从此以后,该组织也是每年一届,召开专业性的研讨会。1991年在中国成都、1997年在中国北京、2001年在中国香港召开的世界科幻大会实际上是世界科幻协会的年会。

1966年,美国科幻协会开始颁发自己的科幻艺术年度大奖——星云奖。该奖因奖品为嵌在荧光树脂中的螺旋状星云而得名。该奖分长篇、长中篇、短中篇及短篇小说奖。另外还不定期颁发“特别大师奖”。每年的星云奖获奖作品集结成册出版,其收入作为奖金颁发。不久前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获奖科幻小说选》即是该选集的译本。不过,星云奖只授予美国科幻作家的作品;以及通过翻译,在美国科幻杂志和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外国作品。该奖在世界科幻界的影响与雨果奖不相上下,并以其中的长篇小说奖为最著名。但本奖更多地体现美国作家的思想倾向。比如2000年的长篇科幻小说奖便授予一部鼓吹藏独的反华科幻小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