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科幻研究回顾
不算解放前,五十年代以来,科幻作家们边创作边研究,从未停止过理论探索。主流文学界不重视,科幻界自己当然要重视起来。而且正是因为无现成理论可循,科幻作家必须寻找创作的自觉性。非是中国如此,即使在美国,研究科幻的也基本是科幻圈自己的人。
1956年三月,郑文光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谈谈科学幻想小说》一文,这是笔者收集到的最早的科幻理论文章。同年,郑文光还在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上作了发言,其中相当多内容涉及科幻创作。
七十年代末,中国科幻进入又一次高潮。叶永烈是其中主要的研究家。1979年,科普出版社出版了他创作的《论科学文艺》一书,其中便有相当篇幅谈及科幻创作。叶永烈对科幻研究的一大贡献,是对中国早期科幻史的研究。顾均正的科幻小说,许地山、安子介的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等等,都是他从故纸堆里发现的。尤其是《月球殖民地小说》,被暂定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开端。
1981年,科普出版社出版了黄尹主编的《论科学幻想小说》。此书是一篇论文集,收集有当时第一线科幻作家的研究文章,作者包括肖建亨、童恩正、叶永烈、宋宜昌、杜渐等。还有一批主力翻译家,王逢振、卞毓麟等等。撰文介绍外国科幻。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到,当时不少科幻作家试图对科幻创作进行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文章条分缕析,已经初具轮廓和规模,至少可以看到一定的研究方向。尽管书中的许多资料已经过时,但就研究的深度、广度、以及科学性而言,到目前为在正式出版物中仍无出其右。可惜由于大环境不利,这些探索基本都中止了。
在此基础上,由中国科普创作协会领导,叶永烈发起创办了《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并自任主编。该内刊共发行四期,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是研究那个时期中国科幻状态的珍贵资料。
一九九零年,叶永烈和日本科幻作家星新一编辑了《科幻小说辞典》,该书主要以缩写的形式收录国内外科幻代表作,并兼发评论。四川科普出版社于2000年编辑出版了《科幻爱好者手册》,介绍了相当一批中外科幻经典。福建少儿出版社以社会效益为重,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幻理论家冈恩的名著《科幻之路》。已经出齐了六卷本。该书为世界科幻史上优秀作品的汇编,范围广及欧美亚许多国家。冈恩在每篇作品前加长篇评论,系统介绍了一百多年间世界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这部书的翻译使国内的科幻工作者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科幻理论。2000年,韩松的《想象力宣言》在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大的特色是记录了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史的不少细节。2003年,郑军的《科幻小说预言与真相》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某些科幻题材进行了整理。这些都是大家在进行科幻研究时有参考价值的出版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师吴岩自一九九一年开办科幻文学选修课。作为教材,吴岩编辑了内部发行的《科幻小说教学参考资料》,收集了一些很有质量的论文。特别是一些国外科幻作家的思想片断。在那个冷清的环境里,吴岩在科幻研究领域几乎是单打独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002年,在吴岩的大力促成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开设了科幻方向的研究生专业。成为许多有志于科幻研究的同学向往的地方。单是向我表示过要考这个研究生的各地同学就有十多位。由于能够将科幻研究体制化,该硕士点一直进行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课题已经从宏观层次进入中观层次,甚至微观层次,比如“童恩正科幻创作研究”等等。
自一九九七年开始,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沙锦飞主持对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是国内第一个由专业研究机构出面进行的科幻研究。该课题于2000年结题。
一九八八年,黑龙江伊春的科幻爱好者姚海君自费编辑科幻迷刊物《星云》,不断调整办刊方向后,这本刊物最终演变成专门编发科幻理论和评论文章的同仁刊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城,于科幻圈内部极有影响。目前已经出了将近三十期,积累有几十万字的文稿。这些稿件多出自新一代科幻作者之手,时代感很强。由于姚海君兼收并蓄的编辑方针,《星云》成为科幻圈里最好的论坛。由于创办人工作关系的变动,《星云》最近处于停顿状态,甚为可惜。
专业科幻杂志虽然以发表小说为主,但有些也发表科幻评论文章,是科幻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山西的《科幻大王》杂志、哈尔滨的《幻想》、福建的《世界科幻博览》杂志或开辟科幻评介专栏,或不定期地刊发科幻评论文章,为科幻研究保留着阵地。即使花一现的《科幻海洋丛书》(试刊版)也发表过科幻评论文章。这说明,科幻界同仁一直重视科幻理论探索。不知为什么,发行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科幻世界》杂志虽然发表过一些介绍国外科幻的文章,却坚持不发表科幻评论。
除专业科幻杂志外,《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科技画报》、《大众科技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等相关专业的报纸,甚至《环球时报》、《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主流的白领报纸,都偶有科幻评介文章露面。尤其以《国际先驱导报》最为深入。星河等人的文章不时可以从那里看到。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相当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把科幻研究当成他们的课题方向。其中一些朋友通过网络与我取得联系。他们中有的人研究晚清科幻,有的人研究台湾张系国的科幻创作。虽然我没有看到他们最后的论文,不知道水平如何,但这个大趋势本身就很值得支持。单就科幻而言,这些学生肯定比他们的指导教师接触得更多。所以,当他们把关于科幻的论文交给指导教师时,等于是一种变相的宣传。对于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之间的交流大有好处。在这里笔者也表一下态:如果有哪位同学愿意写科幻方面的论文,笔者可以提供资料上的帮助。
最近几年,科幻网站大量兴起,成为科幻研究成果的又一发表阵地,甚至是主要的发表阵地。一些科幻研究爱好者依靠网络也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如哈尔滨的“阎岷”(网名),安徽的倪晓明(网名“呼呼”)
也是在最近几年,一批钻研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技史的专家学者也对科幻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有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刘华杰、吴国盛、清华大学的刘兵、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等人。这些学者既受过扎实的自然科学训练,又有完备的人文功底。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不仅把科学当成知识和实用技能体系,更将其视为一种文化,重视科学文化在整个社会上的传播与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批专家将科幻文学视为科学文化、科学传播渠道的一部分进行研究。他们经常发表文章阐述自己对科幻的见解。在这些文章中,二十年前一些科学界人士对科幻的误解诟病不见了,对科幻多了一份理解,更多地介绍科幻的积极价值。这些文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深入地体现了科幻作为科学和人文两大文化彼此隔膜中相互沟通的桥梁价值。除此之外,他们还辅导大学科幻协会,举办科幻讲座,甚至身体力行,创作科幻小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叫刘为民的学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严家炎教授门下读博士研究生。他在研究“五四”作家时,发现其中许多人都出身于自然科学专业。从这个线索出发,他对研究科学如何影响文学艺术这个问题,形成浓厚的兴趣。在严家炎的支持和鼓励下,刘为民钻研十载,最终形成三十万字的专著《科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于2000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详细地介绍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近代传播到中国以后,如何影响作家和读者的知识结构、人格结构,如何潜移默化地改造文学理论,如何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表现自己等等问题。以二十世纪前半叶为背景,对科学如何影响文学这个大问题,进行了宏大的初步探索。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介绍当时的科幻小说。并且,刘为民的分析是在文学史的范畴内进行的,更有助于理解具体一部科幻小说在当时的地位。
由于这个研究课题跨学科、跨文化的性质,此书出版后在主流文学界反响平平。笔者希望科幻界朋友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是架在科学与文学之间的一座新桥。它能帮助我们把视野打开到科幻之外。
台湾科幻界朋友也作过一定的探索。吕应钟曾于1980年编写过《科幻文学》一书。2002年他又与吴岩等人合作,编写过科幻研究论文集。台湾的一些研究生也写过研究个别科幻作家的论文。比如黄瑞田创作了《黄海科幻小说研究》。
第二节:对科幻研究的个人看法
对于今后的科幻研究,在总的原则方面上,笔者希望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首先是一定要重视专业化。当今社会是个高度专业分工的社会,科幻文艺本身就是文艺领域分化的产物,只有对专业化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在科幻研究上有所突破,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具体而言,在科幻研究上重视专业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一定要真正地谈科幻,而不是借科幻而言它。许多文章虽然以某某科幻作家、某某著作为题,但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线索、由头,去讨论科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这样还算是不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