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科幻作攵 > 第123部分(第2页)

第123部分(第2页)

在八十年代,曾有人以伪科学批判当时的科幻事业并带来很大损失。作为一种矫枉过正的反应,一些科幻界人士刻意回避科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甚至有“幻想是科幻的核心,而科学只是跳台”的说法。将科幻艺术植根于幻想就象在沙地上建楼一样危险。

五,任何想像力的成果都是有价值的。

大概是痛感中国人创新能力的匮乏,九十年代以来,提倡想象力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甚至许多人不加辨别地认为,任何想象力都是好的。科幻爱好者们当然也欣赏这种观点。其实,想象力只是一种心理能力,任何人都具备这种潜力,但它运用在什么地方才是最重要的。希特勒的种族灭绝理论,中国大跃进时代的“亩产万斤”,都是完全与现实脱节的纯粹“想象力”的产物。但它们的价值是什么呢?

笔者之所以要提到这些表面看来与艺术创作无关的例子,就是因为在相当一部分科幻读者和科幻作者中,想象力被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以至于它本身的真实面目和价值被扭曲了。对想象力的压抑和夸大都不是正确的结论。我们不妨看一看台湾科幻作者的有关讨论:

“我们想的‘幻想’只是‘空’的那一面,而不是那可实现的理想的蓝图……而福斯特把幻想和预言分开来,是希望把预言投射出来,那是将来的‘乌托邦’,是可以实现而非虚无的,是我们关怀人生的表现;所以我想科幻小说最终的目的,还是‘关怀人生’,盼望由此带给人类更光明的前途。”(戴维扬,《科幻小说座谈会记录》,转引自《台湾科幻小说大全》453页。)

六,科幻文学是否发达,可以代表着一国国民想象力之强弱。

对于一个具体社会领域的成败兴衰,笔者一向反对从文化、社会环境等角度立论。那往往是外行在不了解具体情况下的泛泛而言。科幻文学作为一门很具体的艺术门类,在一个国家里搞得好与坏,有着许多具体原因。比如作者队伍建设、创作理论研究、出版传统、发行传统,等等。如果不去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一味纠缠在“想象力”这么个虚幻的问题上,无助于中国科幻的进一步发展。前苏联曾经是世界科幻文学大国,近十年那里没出现世界级的优秀科幻作品,是不是证明前苏联各民族的想象力就衰退了呢?日本一向被认为是模仿力强而创造力弱的民族。但日本几十年来却一直是世界科幻大国。

七、科幻作家的想象力超过其他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力是一种任何人都具备的先天潜力。不同个体之间的想象力有些微差异,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后天环境也无法使它增减多少,起决定因素的,只是想象力发挥的途径与方式。因此,严格来说不是需要去“培养”想象力,而是需要如何去释放想象力。我们不能随便认定,某个在车间里从事流水线作业的工人,或者会计室里埋头于报表的会计,在想象力方面就比某个科幻作家弱。他们之所以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教育体制、人事体制、个人机遇等许多方面的原因。在今天的中国科幻作者队伍中,有的人曾经是售货员、林场工人、公路收费员、乡镇企业职工,他们在成为专职科幻工作者以后,并非想象力就有了多大的提高,而是能够在科幻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职业不强调想象力,但也有相当多的职业完全依赖想象力。比如决策工作、科学研究、广告、产品设计、组织管理、决策、体育比赛、表演、艺术创造等等。我们无法在不同行业中比较纯粹的想象力的高低。'

八、单凭想象力就能创作成优秀的科幻作品。

想象是一个加工过程,要获得想象的成果,还需要有加工的对象,就是素材。许多人把想象力理解成为“无中生有”的能力,其实不然。想象力是把旧材料在脑子里加工成新材料的能力。优秀科幻作者之所以成功,更多地是在科学知识和人生阅历方面积累得比别人雄厚。反之,如果让他们改行创作武侠小说,估计不会比金庸、古龙写得更好的,因为他们在武侠方面较少积累和钻研。

第二节:全球化的文化

“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爱克曼《歌德谈话录》,1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歌德的这番话过于超前,过于乐观了。直到他去世后将近一百年,一种真正的世界文学才初露萌芽,那就是科幻文学。

“诺伊霍夫协定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外交协定。它那古怪之极的性质因其几个完全超乎寻常的方面而惹人注目。例如,它不是在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缔结的,签约的一方却是整个人类,这样的实体在和解中还没有先例。”(科幻小说《诺伊霍夫协定》,《科幻之路》第六卷366页。克罗马尔尼齐努(罗马尼亚)。)这种将整个人类作为背景,作为情节中冲突的一方,甚至作为一个角色的故事,在科幻小说中层出不穷。科幻的一个重要性质在这里清晰地凸现出来:科幻文学是一种真正的全球化艺术。

“全球化”是一个新名词。九十年代以前,它几乎不出现在中国的媒体和学术著作里。本书以前的版本在写到这个部分时,用的标题也是——“世界主义与科幻文学”。如今,“世界主义”这个名词和“国际主义”等表达类似对象的词汇一样,似乎已经被人遗忘了。

当然,更换新名词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时髦,也体现着思想方面的提升。“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虽然都有人类一体的内容包含在内,但却分别植根于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全球化”这个词,更突出历史进程自然而然的性质。(有的朋友可能不同意这个结论,他们说,现在提倡全球化最厉害的是美国人,全球化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甚至说,全球化是美国人的一个阴谋,借以向全世界推销他们的价值观,打开美国跨国公司的市场。笔者承认,在今天,确实是美国人发出了呼吁全球化的主要声音,但那不过是他们“顺天应命”而已。全球化其实是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进程。)

人类是从世界各地,分别以部落形式开始自己的历史的。最初不仅没有什么“全球化”,人类甚至不把另外部族的人当成同类。有些保留至今的民族称谓,如“赫哲”(族)、“因纽特”(族)等,在其本族语言中都是“人”的意思。在原始社会,其他部落的人不仅不是“人”,而且可以作为食物吃掉。直到今日,在不同民族之间划分先天素质的等级思想,仍然大有市场。这类种族主义观点,仍然包含着不把“劣等民族”当人的“思想化石”。

承认不同民族的人都是人,因而平等,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进步。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所以成为世界性宗教,正在于它们都有不分种族,四海一家的教义。反之,不提倡跨民族平等的犹太教和神道教就只能是民族宗教。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能够扩展到海内外,甚至在中世纪远达西方,与其强调“大同世界”有直接关系。到了近现代,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全球化”学说。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时,从来没有想过马克思是德国人、犹太人,因为他的学说完全超越了民族和宗教的狭窄范围。国际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早期全球化学说的背后,都反映了同一个历史进程:人们需要不断扩大生存空间,直至扩展到全人类的范围内。这些宗教和学说以不同的方式提倡全球化,而全球化趋势本身并不依赖这些教义和学说而存在。

那么,全球化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中国主流文化界的一句响亮口号,但笔者并没有看到多少正面的例子。反之,那些受各国读者、观众普遍喜爱的文艺作品,往往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