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科幻ui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由于在此之前,姗曼莎一直想用流产的手段摆脱怪胎,胎儿对母亲愤怒无比,便试图利用生产时的身体变化让母亲死掉。“老梅”竟然给它设计出一个完整的计划,让姗曼莎在生产时死于肾力衰竭、严重中风和流血不止。

布强生经过顽强努力,在最后关头终于令妇科医生接受了事实,保住了姗曼莎的性命。当怪胎离开她的身体后,姗曼莎自然也摆脱了它的控制。只不过,她完全忘了自己被怪胎操纵时的情形。一群医学家检查了那个婴儿,却完全找不到一个医学天才、恐怖杀手的影子。然而,那却是这个超常婴儿的绝妙欺骗。当周围没有成人在场时,他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这篇小说便在诡秘的气氛中结束了。

孩子就是孩子。超越年龄的成熟并非就令人欣慰,反而会让父母感到恐惧。短篇《你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也讲述了这一主题。在鲍勃肖的这篇小说里,科学家马蒂内利发明了“皮质操作技术”,可以把知识镶嵌在人脑中。两个小时便可以学习完中学和大学课程。不过,要实施这种手术,孩子必须有140以上的智商。

小说并没有具体介绍这种技术,而是通过一位母亲的眼睛描绘这种技术的后果:琼班宁恩的智力平平,但两个儿子却是超常儿童,有条件实施这种手术。她陪着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去度过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两个小时后,她便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两个孩子,虽然他们的外形完全不变。这两个孩子用完全属于成人的冷静客观的语言谈论父母,将他们描述低智商的落后群体。

流行科幻剧集《X档案》中,有一集名叫《夏娃》,讲的也是超常恐怖儿童的故事。五十年代,为了与苏联对抗,美国军方秘密开始克隆人实验,试图搞出拥有超级战斗力的战士。实验产生的男孩都称为亚当,女孩都称为夏娃。他们有五十六条染色体(正常人类有四十六条),所以拥有更快的成长速度、更高的智慧,更强的体力。但精神病倾向也更强烈。他们在十六岁时都罹患精神病,二十岁开始有强烈的自杀倾向,实验只好宣告失败。实验品被终生关在秘密基地里。

但是,夏娃七号与夏娃八号在某个科学家的帮助下,克服了基因的副作用,并且逃出基地。夏娃七号化名肯卓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医学院。后来,她进入一家生殖卫生中心,利用不孕症妇女求医的机会,借腹怀胎,产下自己的克隆后代。

八年以后,在美国东西海岸发生了两起凶杀案。两个互不相识的中年人分别被人用洋地黄麻醉,然后在颈动脉插入针管,放血而死。负责“X档案”的莫德与斯卡丽发现,他们各有一个相貌相同的女儿,分别叫天娜和仙迪雷登。她们虽然只有八岁,但体形已经象十多岁的孩子。经过调查,莫德二人发现了政府进行克隆人实验的秘密。由于两个相隔几千公里的死者在同一时间遇害,他们认为这是逃逸已久的夏娃七号与八号联手作案,便组织警方去追捕。结果,化名为“肯卓克”的夏娃七号在警方围捕中离奇死去。

由于认定还有“夏娃八号”在逃,莫德和斯卡丽决定亲自护送天娜与雷登到精神病院。途中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莫德发现两个娇小的女孩子在他们的饮料里放了洋地黄毒药。原来,一切都是这两个孩子策划的!她们虽然从小就在不同的家庭里长大,彼此从未谋面,但她们通过心灵感应早就知道对方存在,并且策划杀死各自的养父和夏娃七号。整个案件里,她们一直利用成年人对孩子缺乏警惕的习惯,一步步误导警方。

在这部片子里,一对双胞胎小演员们很好地表现了“恐怖儿童”:天娜和雷登沉默寡言,冷静超凡,表情虚假。她们只是为了蒙骗成年人,才模仿孩子去哭泣、微笑,或者失控大叫。她们在成人面前装作喜欢看卡通片,然而真正喜欢看的却是时事政治新闻。这些细节都表明,她们在内心里完全是成年人,是生活在儿童身体里的成人。

在《X档案》第五季“结局篇”里,也有这么一个成年化的儿童——国际象棋天才吉布森。与天娜她们相反,吉布森已经十二岁了,但身体发育迟缓,象个七八岁的孩子。但他自幼喜欢下国际象棋,连战皆捷。最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和俄罗斯的特级大师对阵。正在这时,有刺客用枪杀死了俄罗斯棋手。莫德通过现场录相判断,刺客本来要杀的是吉布森,但这个孩子却在开枪前一瞬间,提前知道有人要刺杀他!

莫德胸有成竹,拿来一个电脑象棋程序要吉布森对奕。终于证明吉布森并不会下棋,只是有心灵感应能力,能够猜到对手下一步要走什么。脑科学专家发现吉布森大脑中的某个区域异常发达。原来,他并不是超人,而是能够运用普通人沉睡着的潜力。

和天娜她们一样,吉布森也是沉默寡言,和围绕着他的成年人相比,他更象把握全局的成年人。只不过他并无害人之心,而是对人类的虚假感到厌倦。他自小就洞悉成年人的内心,知道他们所思所想与所说所做之间有巨大差别,慢慢就变得异常老成。而吉布森喜欢下棋,也是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思所想才与所作所为相同。在这孩子面前,莫德、斯卡丽等成年人十分尴尬,感觉自己象是被成年人看穿心思的小孩子。

上面这些故事,都是把生理上的孩子设想为心理上的成年人。科幻里的儿童题材还有完全相反的一个路数,就是描写成年人突然变成了孩子。不是体形上变成孩子,而是性格、情感、意志上变成孩子。同时,成年人的知识经验和体能还都保持着。这样便形成了相反的戏剧效果。

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版的英国科幻电视剧《复仇者》中就有这么一集故事:苏联间谍发明了一种特殊药剂,服下它,成年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在性格上退化为孩子,天真无邪,没有心机。但所有的知识还都保留着。他们把这种药剂给西方顶尖科学家服下,然后把他们带到儿童玩具室,让他们一边玩玩具,一边讲出重大科技机密。可惜这个剧集笔者已经找不到了。只好凭印象介绍一下。

《大西洋底来的人》是七十年代末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科幻电视剧。其中有一集“快乐玛利”的故事,讲的也是儿童化的成年人。美国海军在大洋深处设置了“大同一号”考查站,由指挥官路德带着三个助手长期住扎。一个名叫“玛利”的海底怪人突然钻进“大同一号”。他有成年人的脸,两撇小胡子,额头深深的皱纹,但举止动作,心态情感完全是个孩子。更奇怪的是,他的躯体会发射电磁波,接触到一个人,那人就会暂时在心理上返老还童。三个助手“退化”成孩子后,把跳水潜泳当成娱乐,导致死亡。路德和基地通话。基地对他的笑声感觉奇异,请心理学家分析,证明他已经退化到了六点三岁!

本剧主人公,能在深海存活的麦克哈里斯从大同一号上带回路德。然而,怪人玛利也偷偷混进基地。在他的影响下,科学家伊丽莎白,海洋研究院负责人贾志伟都变成了孩子,随意玩弄控制仪器,把基地搞得一团糟。只有同样出生在大洋的麦克哈里斯不受影响。贾志伟拥有军方身份。在玛利的影响下,竟然预约了军方高官,想带玛利到五角大楼作战室,玩玩那些“红色按钮”。关键时刻,麦克哈里斯诱使他们拐到一家游乐场,才算化险为夷。在那里,麦克抓到了玛利,劝他回到了大洋。在这个故事里,玛利全无恶意,但他的儿童心态却把周围搞得险象环生。这个故事从一个绝妙的角度告诉我们,“儿童”有多么危险。

如果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突然拥有巨大的力量,会发生什么呢?科幻片《亲爱的,我把孩子放大了》就讲了这么个故事。发明家韦恩博士发明了将物体扩大的仪器,不慎将他两岁的儿子扩大了。这个孩子越长越大,最后竟然超过了楼房。由于他只有两岁,完全无法理解自己面对的一切,只是象孩子一样把周围的一切当玩具,结果搞得房倒屋塌,车辆毁损。韦恩和大批科学家一起想办法,都无法将他稳定下来。军方甚至想用麻醉炮来制服他。关键时刻,孩子的母亲也把自己扩大成巨人,才让小乖乖安静下来。两人一同返回正常世界。

其实,在真实世界里,小宝宝就不停地制造破坏。只不过他们太弱小,那一点点损失被成年人忽略不计罢而已。而在这个故事里,小宝宝这点“可怕”被放大出来,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除了儿童——成人的互相转化外,科幻中的儿童题材还有一个变种:孩子是正常的,但环境是异常的,“科幻”的。正常的种子被植于不正常的土壤里,便可以生长出怪异的果实。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的短篇《生存实验》,讲的便是这么个故事。在不知何时何地的背景里,有一个巨大的人工生态圈,建筑在一个透明玻璃幕罩下面。里面有人造的山、湖泊、草原,云和雨,无害的小野兽,等等。这个叫“天房”的生态圈里生活着六十多个孩子。他们属于人类各主要民族,在一个小时内相继出生,但不知父母是谁。孩子们都由一个叫“若博妈妈”的机器人保姆抚养长大。“若博妈妈”使用生态圈里的设备,给他们提供一切饮食和医疗,传授他们知识。并且告诉大家,他们是一项“生存实验”的实验品。一旦通过实验,他们就可以回到远在地球的父母身边了。

生态圈外面是原始丛林,而且空气稀薄。从孩子们五岁开始,“若博妈妈”便用“电鞭”驱使他们到外面去适应环境。每次时间逐渐延长。到他们十岁那年,更是驱赶他们到外面过夜。一共有五个孩子在野生环境里死去,然而“若博妈妈”无动于衷。不到时间决不开门。孩子们怀着深仇大恨,用计将“若博妈妈”推入河中。

正在他们准备选举自己的领袖,开始新生活时,“若博妈妈”将自己修复,压制住孩子们的“叛乱”。向他们讲解了真实的一切。原来,它和孩子们几乎同时“出生”,完全凭程序和贮存的资料行事,根本不知道这个生态圈在何方,也不知道大家何以出现在此时此地的前因后果。它根据一些不全面的信息判断,这里距地球足有上亿光年,完全无法得到人类的帮助。而且,生态圈很快就要耗尽能量。为了孩子们的生存,不得不逼使他们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

把孩子们放逐到弱肉强食的丛林环境中,刘慈欣的长篇《超新星纪元》堪称此类题材集大成者:距地球仅八光年远的一颗超新星大爆发。强烈的粒子流辐射破坏了人类的遗传基因。世界上所有十三岁以上的人都将在半年后死去。文明只能由孩子们传承下去。危机关头,成人们组织孩子进行超强度的学习。他们必须放弃现有的教材,去学习运转工厂、驾驶飞机轮船、管理城市、充任武装力量,甚至领导国家。中国领导人用“模拟国家”的游戏,从孩子们中间挑选出“华华”、“眼镜”等人,作未来的国家领导。

悲哀和忙碌之后,十三岁以上的人集中到偏远地区建立的“终聚地”,慢慢死去。公元结束,“超新星纪元”开始。各地都是火灾、水灾、毒气泄露等事故。交通中断,城市服务系统、卫生系统完全瘫痪。不过,孩子们经历种种艰难,在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竟然闯过了生存的第一关。

当生存问题解决后,孩子们认为,他们不应该继承成人世界的种种法则,而要自己开辟新天地。这个新世界要以“玩”为主。他们把先进科技装备用来玩耍。在广阔土地上随意迁移。在中国,由于仅剩下三亿人口。土地空余很多。长江以北的孩子都跑到了长江以南。许多城市完全荒废,按照孩子们的想法,是让大自然生态慢慢恢复,变成国家公园。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最好玩呢?打仗!于是,从美国开始,孩子们拖出成人留下的现代化武器,在大街小巷玩打仗,造成伤亡无数。最后,在孩子领袖参加的“联合国大会”上,战争游戏竟然得到了全世界儿童的响应。各国孩子首脑经过商议,以南极洲为战场,开始了巨大规模的战争游戏。

由于技术掌握得不成熟,无法进行复杂的协调,象航母编队这样的现代化军事手段无法动用。游戏各方便用枪械、坦克、火炮等对轰,仿佛小孩子过家家一般。虽然尸横遍野,血流满地,但孩子们并不象成年人那样容易伤感,反而乐此不疲,对同伴死亡熟视无睹。

最后,中美双方的“孩子领袖”竟然互相投掷核武器。只有在这种惊天惨祸面前,孩子们才被惊醒,纷纷从南极退走。在归途中,又有许多孩子沉没于波涛之下。不过,孩子的视角毕竟和成人不同。刚刚撕杀过的各国孩子军人,转眼就象朋友一样玩在一起。

经历了许多磨难,经历了“悬空时代”、“惯性时代”、“糖城时代”,这批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超新星纪元”终于载着人类文明闯过了险关。

其实,大多数十几岁的孩子恐怕都有类似的梦想:一觉醒来,自己就跨入成人世界,接过成年人手中的一切。而小说中那颗凶恶的超新星,恐怕就是用来满足新一代“弑父潜意识”的道具吧。

在美国科幻片《街头疯狂》里,青少年的反叛心理被夸张到了极点。美国政客出于选举需要,把选民年龄下放到十四岁。结果,一个本来给总统候选人助选的歌星成为新总统。在孩子选民的强烈要求下,三十五岁以上的人都被关进集中营,强迫服毒品。孩子选民们要把美国变成一个无拘无束的,当然,也是一个好玩的世界。

科幻不是儿童文学,但科幻作品里,确实有对儿童心理极为深刻的挖掘。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对于孩子,它们都是很好的启迪。

第二节:行为科学学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派别,行为科学心理学在二十世纪初,由美国JB华生创立。他吸取了早期的进化论、条件反射学说等理论,建立起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摒弃对人类意识的研究,关注于探索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后来,经斯金纳和中国留美学者郭任远等人的发展,行为科学成熟起来,获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在人文学者眼里,它的基本观点十分刺眼:所谓爱、尊严、人性、自由意志这些东西,全都是不可检验的幻觉,是刺激——反应的固定链接。这种抹杀人性的极端态度,使得行为科学很早就越出心理学的象牙塔,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行为科学最大的成果,是在“刺激——反应”的基本理论上,建立起一整套行为塑造和控制理论。在心理学走向成熟的过程里,行为科学严格的科学倾向曾经是一场革命。但在这个理论中,“人”与马戏团的动物没有多大区别,或者和复杂机器等同起来。这就使它走向了极端。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社会背景下,大政府、独裁政治、社会控制论远比今天吃香。无论行为科学学者本身政治倾向如何,此类学说都给专制政体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大凡独裁者上台,都承诺要用强力来塑造一个纯洁社会。华生曾有一句狂言:给我一打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塑造成医生、律师、学者,或者小偷、盗窃犯……此言虽为书生之见,华生也没有本事把它付诸实施。但人们却不难看到一个思想领域中独裁者的影子。

行为科学很早就进入了科幻作家的视野。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当属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  1917——1993)的《发条橙》(A Clockwork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