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要钱。 高第终于明白,为什么东林党都倒了,孙承宗还没倒,要论狡猾,他才刚起步。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开始整地方。 他一直认为,把防线延伸到锦州、宁远,是不明智的行为,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
此危险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于心何忍? 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到山海关,就算失去纵深阵地,就算敌人攻破关卡,至少自
己是有时间跑路的。 '1518' 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 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
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来。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
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数年辛苦努力,收复四百余里江山,十余万军队,几百个据点,就这样毁于一旦。 希望已经断绝,东林党垮了,孙承宗走了,所谓关宁防线,已名存实亡,时局已无希望,
很快,努尔哈赤的铁蹄,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选择。 有一个人没有跑。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无法控制的混乱,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绝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
城),迎战敌人! ” 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 袁崇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
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是有纠纷的。他的祖父是广东东莞人,后来去了广西滕县,这就有
点麻烦,名人就是资源,就要猛抢,东莞说他是东莞人,滕县说他是藤县人,争到今天都没消停。 但无论是东莞,还是滕县,当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进士不少,但广东和广西的很少,据统计,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别是广西,明代二百多年,一个状元都没出过。 袁崇焕就在广西读书,且自幼读书,因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头做生意的没地位,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 就智商而言,袁崇焕是不低的,他二十三岁参加广西省统一考试,中了举人,当时他很得意,写了好几首诗庆祝,以才子自居。 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 '1519'
袁崇焕去北京考进士了,不久之后,他就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以上句式重复四遍,就是袁崇焕同学的考试成绩。 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 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运气很好。 他的运气确实很好,因为他的名次,是三甲第四十名。 明代的进士录取名额,大致是一百多人,是按成绩高低录取的,排到三甲第四十名,说
明他差点没考上。 关于这一点,我曾去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上看过,在袁崇焕的那科石碑上,我找了很久,才在相当靠下的位置(按名次,由上往下排),找到他的名字。 在当时,考成这样,前途就算是交代了,因为在他之前,但凡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如
徐阶、张居正、孙承宗等人,不是一甲榜眼,就是探花,昀次也是个二甲庶吉士。 所谓出将入相,名留史册,对位于三甲中下层的袁崇焕同志而言,是一个梦想。 当然,如同许多成功人士(参见朱重八、张居正)一样,袁崇焕小的时候,也有许多征
兆,预示他将来必定有大出息。比如他放学回家,路过土地庙,当即精神抖擞,开始教育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虽然我很少跟野史较真,但这个野史的胡说八道程度,是相当可以的。
袁崇焕是万历十二年(1584)生人,据称此事发生于他少年时期,往海了算,二十八岁时说了这话,也才万历四十年,努尔哈赤先生是万历四十六年才跟明朝干仗的,按此推算,袁崇焕不但深谋远虑,还可能会预知未来。
话虽如此,但这种事总有人信,总有人讲,忽悠个上千年都不成问题。 比如那位著名的预言家查诺丹马斯,几百年前说世纪末全体人类都要完蛋,传了几百年,相关书籍、预言一大堆,无数人信,搞得政府还公开辟谣。 我曾研习欧洲史,对这位老骗子,倒还算比较了解,几百年后不去管它,当年他曾给法兰西国王查理二世算命,说:国王您身体真是好,能活到九十岁。 查理二世很高兴,后来挂了,时年二十四岁。
'1520' 总之,就当时而言,袁崇焕肯定是个人才(全国能考前一百名,自然是个人才),但相比而言,不算特别显眼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太不起眼,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给漏了,说是没有空闲职位,让他再等一年。 于是袁崇焕在家待业一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他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务:
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天还叫邵武,位于福建西北,在武夷山旁边,换句话说,是山区。 在这个山区县城,袁崇焕干得很起劲,很积极,丰功伟绩倒说不上,但他曾经爬上房梁,
帮老百姓救火,作为一个县太爷,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容易的。 至于其他光辉业绩,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是个县城,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很难。 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接到命令,三年任职期满,要去北京述职。 改变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明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严格的,京城的就不说了,京察六年一次,每次都掉层皮。
即使是外面天高皇帝远的县太爷,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茫茫沙漠,只要你还活着,轮到你了,就得到本省布政使那里报到,然后由布政使组团,大家一起上路,去北京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分五档,好的晋升,一般的留任,差点的调走,没用的退休,乱来的滚蛋。 袁崇焕的成绩大致是前两档,按常理,他昀好的结局应该是回福建,升一级,到地级市接着干慢慢熬。 但袁崇焕的运气实在是好得没了边,他不但升了官,还是京官。 因为一个人看中了他。 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东林党人。 侯恂是个不出名的人,级别也低,但很擅长看人,是骡子是马,都不用拉出来,看一眼就明白。 当他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时候,就认定此人非同寻常,必可大用,这一点,袁崇焕自己都未必知道。
更重要的是,他的职务虽不高,却是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所以他随即写了封奏疏,说我发现了个人才,叫袁崇焕,希望把他留用。 当时正值东林党当政,皇帝大人还管管事,看到奏疏,顺手就给批了。 几天后,袁崇焕接到通知,他不用再回福建当知县了,从今天起,他的职务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 '1521' 顺便说句,提拔了袁崇焕的这位无名侯恂,有个著名的儿子,叫做侯方域,如果不知道此人,可以去翻翻《桃花扇》。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猫腻在于,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乱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
袁崇焕回来了,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 “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