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美国汉学家的中国观 > 费正清的汉语学习(第1页)

费正清的汉语学习(第1页)

费正清(JohnK。Fairbank,1907—1991)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被誉为美国汉学之父。要研究汉学,首先要学汉语,汉学之父更得首先通过这个跳不过去的阶段。

1929年费正清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作为罗德斯奖学金(RhodesScholarship)的获得者于同年秋赴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早在1876年,牛津大学就设立了汉学讲座,聘请著名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JamesLegge)为首任教授。但遗憾的是,其时对汉学感兴趣的学生一直很少,汉学课程处于聊备一格、装点门面的状态。1929年秋费正清在巴利奥尔学院注册时,牛津大学仍然没有正规的汉语课程,而且对于博士学位也没有语言必修的规定。

对于选定中国近代外交史作为研究对象的费正清来说,掌握汉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巴利奥尔学院特别为他安排了一位指导教师苏慧廉(WilliamE。Soothill),苏氏曾经作为传教士在中国生活多年,汉语熟练;但他当时忙于编写一本汉语佛教术语词典,无心帮助费正清学习汉语,只是给了他一本布勒克(ThomasL。Bullock)编写的《汉语书面语渐进练习》(ProgressiveExercisesintheChineseWrittenLanguage)让他自学。

布勒克自1869年进入英国驻华外交界,1885年担任英国驻华公使馆会计,次年任代理汉文副使,旋即任代理汉文参赞、汉文副使等职,1897年担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同年退休回国;翌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接替于1897年去世的首任教授理雅各。布勒克的研究工作并不太出色,除了几篇文章外,主要的业绩就是编写过一本《汉语书面语渐进练习》。从这本书的英文封面来看,布勒克的职位是SometimeProfessorofChineseintheUniversityofOxford,看来他还不是全职的教授。

《汉语书面语渐进练习》出版于1902年,费正清使用的是经过翟理斯(H。A。Giles,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修订的1923年第三版。全书分为6个部分:(1)导论;(2)部首;(3)论汉字;(4)练习和注释;(5)按字母顺序的汉字索引;(6)按部首顺序的汉字索引。在第一部分导论中,作者简要介绍了用罗马字拼写汉字的通行方案,即威妥玛(ThomasF。Wade)方案。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汉语的214个部首,并按照笔画顺序列出了每个部首的发音和意思,如“201黄yellow”(12页)。第三部分简要介绍了汉字的构成方法。第五、六部分是对本书中出现的汉字所做的索引。

该书的重点在第四部分,这里列出了83篇练习,每篇练习都是先给出词汇——汉字、读音、英译;然后是若干段文字,每段文字给出英译,并对其中关键的字词进行解释。从例句的选择来看,前一半的练习主要选自《老子》、《论语》、《荀子》等古代哲学家的言论,后一半则是海关、司法等方面的常用语。如练习8在给出词汇表后,选择的第一个例句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英文翻译是:“Thosewhoknowdonotspeak,thosewhospeakdonotknow。”随后作者又在注释中对“者”的各种用法做了一番说明。

不难看出,这本教材的目的是通过各类例句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汉语书面语。费正清后来在谈到这本书时说:“它是一本内容充实的自学手册,使初学者通晓简单的古典文学语句,附加逐词或逐字的英语译文。……布勒克没有谈四声,只解释部首,并且列举了214个部首。我仅仅凭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开始熟记部首和其他汉字。”(《回忆录》英文本第22—23页)为了记忆汉字,费正清将它们抄写在小纸条上,正面写汉字,反面写英文,不断进行练习。

这种方法只能让他学会阅读汉语,而听和说的能力则无从练习。为了进一步掌握汉语,从而为自己的研究做好准备,费正清决定前往中国。1931年春,他说服苏慧廉为他进行了一次汉语能力测验,并请老师就他的成绩和他的真诚努力出具一份书面证明。利用这一证明费正清向罗德斯奖学金委员会申请前往北京进修。他的申请很快获得了批准。1932年2月费正清抵达上海,稍后到了北京。

费正清抵达北京后进入了华文学校学习。该机构1910年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瑞思义(W。H。Rees)建立,本来主要是为来华的英美传教士提供语言培训,后来招生范围扩大,也招收外交和商业人员。该校由12家机构共同管理:美部会、美以美会、美国长老会、安立甘会、伦敦会、青年会、女青年会、美国公使馆、华北美国协会、英国商会、英国公使馆、中国医学会。从1914年起长期在这里担任管理工作的是美国人裴德士(W。B。Pettus)——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据美国学者甘博(SidneyD。Gamble)192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称,其时该校“学生人数达到226人,来自26个传教团体,12个商户,5家公使馆”。(《北京社会调查》英文本第383页)到1930年代,这所学校由于优良的教学方法和生活条件早已名声在外,成为年轻学者们的不二选择。

费正清在这个学校前后学习了两年,主要是提高口语能力。他后来回忆说:“开始上口语课时,我发觉‘直接法’与布勒克先生的方法不一样,它是以北京话的四声开始的,北京话或国语,从前叫做官话,再加上威妥玛—翟理斯罗马字拼音法,并以数字表明四声。我们朗读ma1,ma2,ma3,ma4,像小学生上课似的。”(《回忆录》英文本第39—40页)关于“直接法”(directmethod),曾在这所学校里半工半读过两年的韦慕庭(C。MartinWilbur,后来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教授)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回忆道:“我们用直接法学习汉语。在开始的几个星期,我们听不到一句英语,所有的人坐在一个教室里听老师慢慢地说汉语,他一边说,一边会指着脸上和身体上的器官——鼻子、眼睛、嘴巴、胳膊,或者会介绍人称代词——我、他、他们的用法,或者用动作来演示动词的意思。课后我们有个别的辅导,在一个小房间里,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帮助我们复习已经学过的东西。这些辅导老师一般年纪较大,而且不会说一句英语。对于我这样此前没有学过口语和汉字的人来说,我从这一说话练习中获益良多。说话对我们来说最难的是记住——不,是内化——每一个多音节字和词组的发音的声调。”(《回忆录》英文本第27—28页)

在学校学习口语的同时,费正清还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对于他的研究来说,阅读能力是更为重要的。除了请私人教师进行辅导外,他主要是借助字典——特别是翟理斯的《华英字典》——进行自学。在牛津大学两年多的时间里,费正清在汉语学习上的最大收获就是培养出了一种自学能力,现在这种能力又一次得以发挥作用。

1935年底费正清离开北京时,他的汉语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升,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资料的收集和初稿的写作。1936年费正清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哈佛执教。在此后的40多年中,费正清以哈佛为基地,将自己开创的“地区研究”(regionalstudies)模式推广到全美,乃至全世界。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地区研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关注近现代中国,服务于现实需要;二是在语言技能之外更强调学术训练,特别是各种社会科学方法(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训练;三是在学科分工的基础上强调跨学科研究。其中第二点是费正清反复强调的。如果说19世纪的传教士仅仅凭借长期生活在中国、汉语熟练就可以成为汉学家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随着学科的发展,没有专业训练就显得远远不够了。

1991年费正清去世后,余英时先生在《开辟美国研究中国史的新领域》一文中给予高度的评价:“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是美国的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动力;哈佛大学历史系正式把中国近代史包括在课程之内是从他开始的。他的逝世象征着这一学术领域的一个时代的落幕。”(《西方汉学家论中国》第2页)其他很多学者也纷纷写文章,回顾费正清的丰功伟绩。在赞美肯定的同时,也有不止一人提到,费正清的汉语水平并不如他的研究和活动能力那么突出,特别是口语水平比较一般,他也很少开口讲汉语,这应该和他早年没有受过系统的科班训练有关,当然也是因为他把更多功夫花在了学术研究方面了。英国人常说,懂英语并不等于就懂莎士比亚。在费正清看来,这句话无疑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语言和学问。

原载《书屋》2012年第4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