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美食最美 > 第15部分(第1页)

第15部分(第1页)

廷铭颂:“山岩古寨插云间,吴楚东南第一关”。大别山海拔9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潮湿,降雨丰富,海拔900米以上凉湿,多雾,亚热带植物种类减少。大别山有珍禽异兽,地方志载,元明以前,罗田等县是以山雉为岁贡的,历史的惟一标准进贡朝廷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吃山雉的方法确乎多多,油炸、红烧、清炖、腊制等等,但苏东坡的北宋时期,是既没有今天的精细碘盐,也没有味精鸡精的,惟追求事物的本质。因此,山雉脯汆汤就是非常之鲜美与纯粹的汤了。捕半斤至一斤重的青年山雉,杀毕去毛,削其胸脯的肉切细丝,拌一点蛋清抓匀了,复加芡粉抓匀,此时的山雉肉是一种半透明的肉色,粉嫩而娇柔的。用清晨井水一钵,煮沸,投入姜丝、葱白、白胡椒、冬笋片若干,海盐数粒,水再度沸腾以后,投入拌好的山雉脯肉丝,即用竹筷缓缓搅动,待肉丝熟透迅即起锅。

山雉脯肉丝汆汤,汤呈乳色,喝汤时要特别注意,汤表层上有一层黄亮的雉油,因此是不冒汽的(所有的鸡汤也是不冒汽的),巨烫,不慎急喝,会烫起满嘴大泡。乳色的汤表层有一层金色的油,勺舀起轻吹数次,悠然喝下,是一种充满晨露的清甜的山雉汤的感觉,清新的山野的气息,宽厚而质醇的山禽品质,再吃肉丝,肉丝是鲜嫩芳香,入口即化。如是汤上搁数片香蕲叶子,它又增加一味青葱的春意。

东坡山雉汤已传遍鄂东南地区,至今仍是一味传统好汤,黄州有食家认为,炸山雉块砂锅旺火炖汤才是东坡春野鸡肉的做法(野鸡即为山雉),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东坡山雉汤的鲜美是无可代替了。

第四部分 东坡山雉汤

第42节 吃在夷陵

九月的时候,夷陵的桂花开了,西陵峡的风就香香的,一轮月亮从峡口升起,弥漫桂香的清辉洒满峡江。坐在夷陵二江坝上,坝下江轮碾碎水月溯流航行,间或拉响汽笛,高一声,低一声,拂着九月的凉爽擦面而来,那一江碎月就浮托浪语絮絮叨叨。

汽笛声落,锅中的汤沸腾起来。水煮江鲢,有红油一层,佐有藕片薄薄的一圆,滚沸的汤汁惟辣,较之川味少了麻,是为夷陵的风格,原汁、咸鲜、偏辣,吃将起来,江鲢肉质细腻、鲜嫩、肥厚,池塘鱼类的小味道荡然不存。吃江鲢,刺也是不多的,配一盘切得精细的青萝卜苗,爽口,清除口腔之咸辣再继续革命,杯中则有枝江大曲侍候,悠然江风徐徐长吹,九月的感觉就被拉长、拉长,如峡江蜿蜒曲折又浩浩荡荡。在座四位皆性情中人,画家依云及其堂弟,摄影家协会徐主席、肖秘书长,不胜酒力然菜力是可以的。频江的露天席,对面三峡宾馆的灯光隐约地勾勒食者的面庞,一边吃一边听他们讲述峡江,那是梦一样的峡江,石头,水流,人和岁月。

夷陵就是宜昌。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西汉初年置县,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宜昌西接三峡,溯流达巴蜀,顺流抵宁沪,“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为“三峡门户”,长江中、上游分界处。现宜昌市总面积21084平方公里,人口389万,静闹皆宜。我就想,在以往的时间里,三峡水险,行船艰难,上水船到了这里,就在西陵峡口的滩边休息、养憩,喝些酒,吃些美食,养足了力气就好上三峡,且此一去生死亦不知晓,豪吃是必须的。从三峡上游下来的船,安全渡过天险三峡,人与船既无羔,谁又不在开阔的滩边驻下,吃喝一二天而扯帆东进呢?前面是水缓流平的长江中下游了。

在西陵峡口吃水煮江鲢,略有些憾的事情是两岸都没有了猿声,没有猿声的岁月就有一些空旷,现又是要水漫白帝城了,见鬼的丰都城,就交与了水中生物以及水鬼们去居住和治理罢。吃罢水煮江鲢,二日去陶珠路吃红烧肥肠。陶珠路是夷陵之美食街,在人气最足的关妈餐馆找到一个席位。与依云及令尊大人一道去的,徐先生军人出身,其有军人的爽直姿态,无市民之烟酒耆好。吃炖藕汤、红烧肥肠、泡椒牛肉丝和干煸四季豆。就发现,夷陵人之善吃肥肠,桌桌皆上,油红发亮,浓香四溢,人家依云已是多年奔走海外,却也是不能忘却。此肥肠经历猛炖,再又是红油烈煮,肥厚鲜嫩,脆富弹性,回味绵长,可细嚼亦可猛吞的。食间,徐先生说,这肥肠洗得好干净哟!就让我想起在地质队的年月,那时候常吃略带一点糠的肥肠,岁月悠悠,如一泓细流淌过人生的渠道。

夷陵现在是宜昌的一个区,行政机构的增减不会改变一方人生的口味,我又发现,夷陵风味是有些超越我的想像的,此地是巴楚文化的核心地带,其吃与楚地的蒸菜如沔阳三蒸、粉蒸、清蒸又略有出入,亦非巴蜀之川味源流。此地承传的是酸辣,用酸辣的郫县豆瓣酱红烧江鱼,红烧鸭块,用泡椒红烧牛肉丝,则是夷陵菜之精髓。接下来,我独自再去了陶秀街,此次是在蔡姐摊挡吃的,酸辣麻花鱼。该鱼亦属江鱼,头尖,腹大背宽,尾又细了,是很流线型的。麻花鱼有细刺,肉是细嫩的,晶亮晶亮的纤维,用筷尖拨下肉来,蘸了酱汁吃,酸辣鲜咸,渐次穿地味蕾。我就吃了两条麻花鱼,大约在一斤,喝了一杯米酒。陶珠路的另一道名菜,就是白刹肥鱼了。肥鱼是江鱼,与鲶鱼相近,肤色黄,悠游敦厚,肉肥嫩细滑,十足糯性,入口即溶,夷陵以虎牙滩到南津关一带出产的肥鱼最为有名,在夷陵开价60元一斤。当然,真正要吃是可以谈下一点价钱的。肥鱼与肥膘肉同蒸而曰清蒸肥鱼者,也是夷陵一道名菜。

有了前面的发现,我知道夷陵定还有美味深藏,晚上就从葛洲坝宾馆的后门转出去,向右转至左面的十路口,就有火锅一条街,小桌,阔大而低矮的靠椅,坐下。有各式火锅,均10元一个,酒水另算,饭菜则管饱。我就要了柳氏肥肠干锅王的一个肥肠火锅,极爽地吃。头上吊着一个灯泡,再头上就悬着一枚月亮,夷陵的风爽爽的,轻柔的,仿佛三峡一路奔来,已有一些倦意了,懒洋洋地吹拂,恰好摘去我额上细汗。细察之,此火锅乃红泥小炭炉火锅也,就可与陶秀街一比,现在还能有红泥小炭炉,锅上沸着红润肥肠,夜渐深而街巷静,心头有一些愁绪升腾,就专注地吃,少许片刻,吃得大汗淋漓,额有豆珠嘀哒嘀哒地落下。

一般而言,只有历史名城才有丰富美食。吃与休闲,与文化流源是密切相关的。夷陵是当然的历史名城。据考早年的“长阳人”一二十万年前就在此活动,七八千年前,先民繁衍生息于此,汉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娘娘就是西陵人,而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学人杨守敬皆诞生于此。夷陵人的休闲除美食外有三:一养观鱼,二玩根雕,三积奇石。三峡奇石举世闻名,然未近距离见识,未触摸石之韵,总是隔着想像的距离,亦不能神思奇石之美,之异态。我曾在最初去三游洞和下劳溪见识过诸多动植物化石,该些化石在石阶上,踩着化石的石阶行走,确也是奢侈得很的行走呢。待我去到花鸟石市场,则开了眼界了,石头原来是可以这样生长,也可以那样生长,四千万年前,古地中海隆起,最终隆升起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它又构成三江源头,长江是自各拉丹冬雪山汇涓涓细流而下,至三峡滔滔大水势不可挡,九曲回环穿峡而下直泻东海。三峡,便也是四千万年前那场造山运动的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而说穿了,一切是水,生命之水。

诚然,石头是不可以吃的,但无碍食者边吃边赏石,三峡石与夷陵三宝(彩陶、盆景、蜜桔)、姊归鹅蛋柑、宜红茶、峡口肥鱼齐名,这便足够了,赏石饮酒,遥想这60亿年悠悠岁月的地球,它有几多的沧海桑田亿万变迁呢?它又是要怎样的烛照我们,指导我们在美食的道路上蜗行跋涉呢?

江山代有人才出。夷陵不独有美食街,亦有馆者出佳肴。在夷陵的山野酒家吃到了清江鲤鱼和夷陵醉虾的,我以为清江鲤鱼特别值得一吃,这话当然千万不能让清江鲤鱼听到,否则它们都要骂我,因为此话可能搅乱它们宁静的水中生活。清江之水,如宝石透明。清江鲤鱼,照例是肉质细,白而透明,清甜雅致,是为鱼中仙子。去夷陵也不能不去山野酒家的,遥望夷陵,总是要想到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和那里的人,真是一个美丽的好去处呢,悠悠的黄柏河与雄峻奇峭的西陵峡,果然是令人不能割舍得下的地方。我想再去夷陵,就应该久长地住下,沿着江峡的峭壁行走,感悟夷陵的美食,那是月光下的珍品,存芳于人生岁月,如是曲折悠长的夷陵街巷,如是黄柏河与沮漳河长流,如是万里长江浩荡,听峡江的风,便不会在美食的路途上迷路了。

第四部分 东坡山雉汤

第43节 忆念中的地米菜

地米菜总是生长在江南,江南的湖滨与河畔,星星的绿意点点地铺展开去,江南那秋天收割过庄稼的田野里,山坡楠竹林及溪涧之上,地米菜会在一整个冬天里柔嫩又执著地绿着,冷风抖动它小小的波纹状的叶子,残阳晓月,暖凉间它会猛丁开出一朵米粒般的小白花,淡淡的……淡淡的弥漫着清苦味儿,就有了清苦的柔凉的江南。

我的江南,是水边的江南,是地米菜微微濡染的江南。清苦的地米菜,淡淡的清苦味儿,飘拽在岁月的那一头,如忽然的一撇拐走的弯弯小河,隐约地留存于记忆的更深处,让人在不经意的时候想起,并且会有淡淡的芬芳。我知道地米菜极不起眼,它小小的瘦弱的样子,一如清贫的农家少年,在江南的土地上默默地成长着,冷冷的寒风梳理着它,待到春暖花开原野遍绿,则默默地举着它的米粒般的花朵和种子,悄然地向春风和吹的天空告别。

蓦然回首,生命中的一些地米菜一般的纯朴的日子也渐渐的消逝,已然找不见踪影,隐没于斑斓多彩的市井,视野中不见农家小妹着花衣挖地米菜的身影,只是会在京都风沙弥漫的天空下,在孤独得要命的时候,忆起江南冬天暖融融的阳光缕缕,灿如手执的火笼,执著于湿润松软的土地上的地米菜,脑海里依稀闪现出童年时代在南方冬天的田野牧鹅的片段,一些断章式的情节散落在江南化雪的斑鸠鸣叫的诗行中。

我想是这样,吃地米菜的时机并不是很多,但却是童年时的一种向往,因为地米菜极小极小,挖地米菜需要那样一份极小的心情,在田野里,在泥土的芬芳中,拎着小篮,执着小铲,挖了一整个下午,然后到小溪里洗净,洗得小手红彤彤的,回到家里切碎,在锅里做出薄薄的蛋皮,包起地米菜,蒸或煎了,就叫做春卷。春卷是儿童非常喜爱吃的,在江南生长小麦的地方,则用地米菜包饺子,包地米菜的饺子,如果面粉质地好,而且饺子皮也异常地薄,那饺子就隐隐地透着翠玉一般的绿,吃起来就是地米菜的淡淡的清苦味儿。虽然这两种做法都非常让人喜欢,但我独喜欢清炒的地米菜。清炒地米菜得用茶油,茶油自然是植物油中的极品,记得以前大人这样给食油排座次:一猪二茶,三豆四麻。我当时还极为不解,为什么麻油还是四流?离开赣南以后,方知道茶油的好吃,而且也难觅。茶油清炒的地米菜,绝没有其它油类的油腻与浑浊,相比色拉油来,它又有独特的茶油的茶香。

我现在是很难找到去挖地米菜的心情了,主要是要有一份天真做伴,每年回到南方,只是常去市场转转,偶尔就能碰到有村姑摆着小篮卖地米菜,那地米菜在山溪里洗得净净的,翠绿翠绿的,有白白的根须,那生在沃土里的地米菜,叶子就相对厚实,叶的边缘呈淡紫色,也有的是深绿色。这都是极好的地米菜,是不待开花的,若是开了花了,就吃不动了。买到一篮子地米菜,心里非常喜欢,就在家里打量着它,应该做一次春卷了,留着一些清炒,或者包纯粹的地米菜饺子。有了如许的构思,生活顿添了一些情味,仿佛从此已经回到了田野。但清炒地米菜,是要十分的讲究,锅子是要洗得干净,不许可留有别的菜的杂味儿,只搁少许精盐,其它任何佐料都不许可放的,不似做油淋空心菜和油淋白菜什么的,放若干蒜蓉及干辣椒,那会窜了味儿。火候也得恰当,略熟即可,如果把地米菜炒死了,那就跟猪食差不多。在如今的日子里,我以为用色拉油就可以了,其它的油真的是过于浑浊了。

地米菜开花的时节,正是三月三。农谚里有“三月三龙抬头”,到了三月三,大家都去田里拔回那长得高大、开花结籽的地米菜,用它煮鸡蛋,地米菜煮的鸡蛋,那蛋白绿得跟缅甸玉一样,又是有着青绿的清香,小的时候,在三月三的日子里,书包里都会装着这种鸡蛋,传说吃地米菜煮的鸡蛋,小孩子的头上不再长包。这当然是讲的地米菜的清火的功效,想起来地米菜是一种清火祛热的菜,常吃它,对肝火盛旺者着实有益,我认为还是不要太想着它的功利方面,那样总是对地米菜的一种实用主义认识,我想它的意义更多的是给了我这样一个漂泊于北国的流浪者一个美好的记忆。

第四部分 东坡山雉汤

第44节 抗日豌豆的吃法

采访蕲州东长街时,访问到原蕲春第一中学副校长王浦还先生,王先生已经退休在蕲春漕河吴庄研读著述,其思路敏捷,记忆清晰,在讲到蕲春教授县的成因时,笔者脑子里忽然闪了一念:抗日时期的中学生吃什么?就这个问题请教了王先生,王先生脱口而出说“吃盐水煮豌豆”。

“七?七”事变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为挽救中华民族危机,国共两党二度合作并提出“抗战建国、复兴民族和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武器”的指导思想,1938年7月,湖北省召开中等学校战时教育会议,成立湖北联合中等以上学校(湖北联中),省国民政府主席陈诚兼任校长,各县设联中分校,联中学生所有膳宿制服各费均由学校供给。1939年9月18日,蕲春县与广济县(现武穴市)建立联合中学,名叫“蕲广联中”,校址设在蕲春圆襟冲木梓树湾,教育费用由蕲广两县分摊,“重义”聘到英国伦敦大学毕业执教武汉大学的孙敏之教授等二十多位教师。蕲广联中后来有14名学生和1名职员应征国民政府青年远征军进入印缅战场作战。

王浦还先生回忆说,当时日本侵略,中学生都身处国破家亡的危难之中,学习热情很高,除拉防空警报集体逃空难以外,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学习和锻炼身体,一晚一早皆木子油灯下做功课。木子油是取自南方的木子树的白色果实的腊层,油是白色固体的,像腊,用棉绳做灯芯,红火,冒粗黑烟。吃饭是供给制,在集体学生食堂吃,饭是米饭和粥,菜主要是盐煮豌豆。这个盐煮豌豆不是用碗、用盘、用钵、用盆盛装,盛豌豆的盛具是用竹筒。竹筒上下一般粗,直立,用它盛装盐煮豌豆的妙处于,无论是谁夹菜时都不能采用横夹和挑的使筷方法,只能使筷子竖夹,而每次将筷子垂直探入竹筒竖夹,都是只能夹出一粒豌豆,正可谓“竹筒夹豆子――直上直下”。王浦还回忆起那个动作。他说,和着这一粒豌豆吃一口饭,香。

抗战胜利后,王浦还先生进入武昌临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