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身体处于缺氧状态,它就会刺激生长的。高反症状吧,快的两三天,慢的一个礼拜,也能好了。”阎正瞄了一眼俞宇面前基本没怎么动的餐盘,“怎么不吃饭呢。”
俞宇有气无力地努了努嘴:“……没胃口。”
“没胃口也得吃。你不吃下去,训练需要的能量哪里来?身体又拿什么来造红细胞?你身体有足够的营养,才能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
俞宇硬着头皮又拿起了筷子,逼着自己吃了几口。他在心底悄悄地试图和自己的身体对话:求求了,小红你可加把劲,多长一点啊。
红细胞并没有搭理主人。
作者有话要说: 苏燎:这人先撩我的吧?这人先亲我的吧?这人说他舍得?
俞宇:……
看了上一章的评论,似乎有点t那个我一直觉得不对劲但不知道是什么的点,我真的感情线废柴呜呜呜呜,需要一点时间来感悟。我先跑剧情,这周会往前面补两个感情线小补丁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12瓶;噗叽5瓶;歌起萤光1瓶;
感谢大家,鞠躬!
第64章劈波斩浪(修)
这次集训用上了不少黑科技——
水下录像机,ai动态分析,陶泽波还带了一些挂耳朵后面的小穿戴,挨个儿往运动员脑后挂。
“波哥,这啥玩意儿?”
陶泽波脚踝手术后成绩一直不尽人意,便萌生了往教练方向发展的意思。
“这个东西可以监控运动员的血流、心跳以及脑电波,通过机器学习,来判断一个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是否注意力集中,是否疲劳等等。”陶泽波解释道。他今年秋季要攻读宁港体育大学的研究生,研究方向就是如何科学地提升运动员成绩。这个穿戴设备,就是他导师团队开发的,还在实验阶段。
在之前,教练只能通过运动员血液中乳酸浓度、以及一些其它的生理指标来判断一个运动员的状态,每次都是要取点血的。虽然有防水创口贴,但游泳运动员长期泡在水里,无创总比有创好。
俞宇上了高原以后,就像一根打了焉的茄子。晚上休息不好,再由于缺氧,白天运动时小腿肌肉时不时地抽筋,非常影响训练。俞宇发现,痉挛这个东西,就好像有记忆力似的,一个地方但凡抽过一次,就会反反复复地抽,抽得他龇牙咧嘴。
俞宇刚游到泳池中央,再次感到一股极强的力量从膝盖射出,遍布整个脚掌。从大脚趾尖开始,右侧腿以一个极其僵硬的姿势痉挛起来。他只好一手勾住浮标,一手掰住脚掌,尝试往反方向拉伸,缓解痉挛。
就那么片刻功夫,他身后的孙海杰迅速超了上来,强劲的水流打在他身上,水花高高扬起,俞宇呛了一口池水。对方稍微侧了侧身,仿佛没有看到他一样,迅速地又游走了。
基地泳道只有八条,运动员却有二十多个,所以泳道都是按照比赛项目、游泳水平分的。毕竟,当大家练习的科目都差不多,速度也差不多时,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可以保持一个稳定的距离,避免发生碰撞。俞宇和孙海杰、潘一楠,国内最顶尖的几个马拉松选手分在了一组。可俞宇时不时地就被他们超过,现在孙海杰已经领先他一个来回了。
俞宇咬牙反向一拉筋,痉挛的感觉缓缓淡去,他抱着浮标长吐一口气。后面又是一个运动员小炮仗似的超了过去,手指打到了俞宇背后,带起的水流让他上下起伏,好像一条混迹在大鱼里的小可怜。
阎正站在岸上对他吹了一声口哨。
俞宇深吸一口气,转身继续开游,不行又和身后第三个人撞到了一起。直到中午饭点,除了他以外的所有人都完成了训练任务。
集训刚开始的时候,俞宇能感觉到孙海杰、潘一楠等等那几个之前冠军赛上认识的选手一直在偷偷打量自己。大家表面上都礼貌友好,但那种互相较劲的感觉,就好像空气中一块无形的质量。可现在俞宇看着他们一个个有说有笑地上岸了,看自己的眼神,好像他是一个什么占泳道的障碍物。
俞宇摘下泳镜,抹了一把脸,喘了口气打算继续完成自己剩下的组数。阎正在岸上拿夹板敲了敲出发台:“俞宇,上来,别游了。”
陶泽波抱着ipad过来,指了指俞宇耳朵后面的设备:“数据显示你一直中枢神经系统过于疲劳,虽然说高原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珍贵的,但你这个状态,强度还是不要过大。”
“听到了?”
俞宇不解:“中枢神经系统?”
“我觉得可能还是精神太过紧张的缘故。”陶泽波拍了拍俞宇肩膀,“可能和高三也有关系,到底还是太紧张了。这个精神状态紧张啊,不仅仅会影响运动状态,也会加剧高原反应的。”
俞宇:“……”好家伙。
“吃一堑,长一智。”阎正拿板夹一敲他脑袋,“早和你说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总想着什么都要。成功的人,往往都会取舍。”
俞宇有些崩溃:“那我现在怎么办?”
阎正冷笑:“自己选的路,跪着爬完吧。”
俞宇:“……”
晚上教练基本不强制训练,不过拉伸,放松,加练,运动员们总有自己的安排。除了俞宇,俞宇晚上得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