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起长弓,抓起一支白羽箭,搭在弓弦上,拉弓如满月,瞄准五十步外的箭靶红心。
嗡!
一声弓弦响,羽箭飞向箭靶。
嘭,一声轻响,羽箭插在箭靶上,却没有射中靶心,而是靶心靠左的一侧。
“大人,定是刚才的箭有问题,您再试试这一支羽箭。”
镇抚使庞瑛赔着笑脸,给纪纲递上另一支羽箭。
接过羽箭,纪纲再次搭弓射箭。
嗡——又是一声弓弦响。
这一箭还是没有射中红色的靶心,而是靶心偏右上的位置。
“大人,要不要再来一箭?”庞瑛手里拿着一支箭,小心翼翼地询问。
放下手中的长弓,纪纲轻轻摇头:“罢了。就算我再怎么努力练箭术,那也赶不上郑海,不练了。”
庞瑛不敢搭话,将弓箭交给身旁侍从,跟着纪纲走向休息的亭子。
坐到亭子里的紫檀雕花木凳上,纪纲伸出手,示意亭中的侍从退下。
五名身穿娇好的丫鬟与四名皮肤白皙的小太监一齐向纪纲行礼,撤出了亭子。
“陛下问郑海那徐妙锦是不是去了云南,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纪纲看向庞瑛。
庞瑛站在一旁,微微躬身:“属下不知,但想必郑海应该不会承认。”
“不,你错了,”纪纲轻轻摇头,“他承认了。”
庞瑛微微抬起眼,看向纪纲,有些不解。
“不过,他竟说那徐妙锦去云南,是为了她的贴身丫鬟,”纪纲冷冷一笑,“你说陛下会相信他吗?”
庞瑛摇摇头,回应道:“陛下自然不会相信他的话,应该会派人前去证实。”
“那你觉得,郑海会猜不到陛下会派人前去核实?”
“那大人的意思,郑海早已准备?”
纪纲只是冷哼一声,没有回应。
既然他能想到的事情,他相信,郑海自然也能想到,必定早有对策。
皇帝派去云南查证的人,要么被郑海收买,要么根本就不可能发现任何问题。
“大人,您不是在郑海身边安插了人吗?难道没有消息?”庞瑛主动询问。
纪纲轻轻摇头:“那马常跟着郑海回来了,云南那边我手里的人真够不着。对了,李春去浙江一带调查马匪的事情,有消息回来了吗?”
“禀大人,马匪已经被他斩草除根了,他到浙江一带,八成是与沈文度厮混去了。他没送回什么消息,不过,他倒是给大人和兄弟们捎了不少好东西。”
“那就先让他在浙江一带呆着吧,”纪纲举起一杯茶,“正好避一避郑海,免得郑海从他那里查出什么问题。”
李春在浙江一带,一待就是好几个月。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夏天,浙西一带连续下雨,发了洪水,淹没了许多农田,许多农民流离失所。
朱棣派官员前去浙西治理洪水,赈济灾民。
前去浙西赈济灾民的官员没能处理好水患,还激起了民变,朱棣只能另外寻找人选。
这时候,福建传来好消息:出使西洋的副使王景弘顺利返回,之前没随郑和返回的那一部分船队已经抵达福建。
看完福建呈上的奏折,朱棣拍案叫好:“好,很好!王景弘终于回来了!这下,朕又可以令郑海他们着手准备再次出使西洋。”
朱棣很高兴,下令免除被俘虏的锡兰山国国王的罪责,罢免亚烈苦奈儿的王位,但饶他一命,指定另一名王室成员为国王,命他随郑海出使西洋时一同返回锡兰山国。
“来人,给朕拟一道折子,让周新不必去云南了,叫他半路折返,去一趟浙西,给朕好好查一查浙西的问题。”
朱棣命人拟旨,召回正在前往云南路上的按察使周新。
周新,原名周志新,字志新,因朱棣常直呼他为“新”,而改名周新,改字为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