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十六日,郑和船队返回大明。
同月,交趾右参议解缙被锦衣卫押入京师,囚禁于北镇抚司大牢。
大部分郑和官兵留在太仓刘家港,郑和率领船队745人返回南京。他向朱棣禀报此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移交了俘虏的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及其王室成员。
在处理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的问题上,朱棣与朝中大臣出现了分歧。
朝中大臣不少人武将主张像处决海盗陈祖义一样处死亚烈苦奈儿,但朱棣更偏向郑和的意见。那就是宽大为怀,不处决国王,而是废亚烈苦奈儿国王为庶人。
六月二十一日,朱棣命礼部奖赏下西洋官兵。
二十九日,朱棣派太监赵惟善、礼部尚书李至刚前往太仓刘家港犒劳下西洋使团官兵。
郑海以养伤为由,没有前往太仓刘家港,也没有与郑和一同入宫与朱棣商讨处置锡兰山国王的方案。
他前往鸡鸣寺,拜见师父道衍和尚。
“慎之,你的伤可好些了?”道衍和尚放下手中的佛经,看向郑海。
“回师父,徒儿身上的伤已无大碍。”
“有些伤,用药即可痊愈,有些伤却不见得。”道衍和尚伸出手,捋了捋下巴的白须。
郑海微微一怔,对道衍的话有些不理解。
道衍和尚并未解释,反倒又抛出了另一个话题:“为师近来,喜读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不知慎之是否读过?”
“读过。”郑海点头应了一声。
郑海望向道衍,有些摸不着头脑。
师父为何突然谈起陶渊明的诗词?
道衍站起身,轻轻拨了拨手中的念珠,慢慢踱步,走到窗户前,双手慢慢推开格子木窗。
木窗打开,窗外喧嚣的蝉鸣从远处传来。
抬头望着窗外的天空,道衍悠悠然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慎之,你瞧瞧天上的那些小鸟,飞来飞去的,终究还是要落回属于自己的树林……”
“师父,您想退隐?”郑海有些惊讶地看向道衍。
轻轻捋了捋胡须,道衍冲郑海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恬淡而安详的笑容。
“你看这寺中郁郁葱葱的松柏,陶潜的诗文,是多么的贴切!”道衍和尚自顾自地念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好友袁珙去世后,道衍和尚便有了退隐之心。
他无儿无女,除了郑和与郑海两位徒弟,朝堂中已经没有其他的牵绊。
如今,郑海已经是国公,而郑和成了下西洋的正使,道衍和尚无需再为徒弟们操心。
他辅助燕王朱棣打下了江山,成了太子少师,在朝中的地位已到极致,有如丞相,实现了年轻时的理想。
如今,朱棣已经坐稳了皇位,道衍觉得也该功成身退了。
“听说,柳庄居士的《柳庄相法》,书名是你取的?”道衍和尚转头看了一眼徒弟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