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八年(1410年)十月,朱棣从北京南下。
十一月,朱棣凯旋而归,回到南京,接受朝臣的朝贺。
十二月,被朱棣击溃的鞑靼贵族阿鲁台派遣使臣向大明进贡马匹,以示愿与大明交好。
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十三日,朱棣在京师南郊举行天地大祭,告慰祖宗神明,庆贺北伐鞑靼胜利。
“士奇,朕问你,在朕北伐鞑靼期间,太子监国可有犯错误?”
朱棣单独召见翰林侍讲杨士奇,询问太子朱高炽监国的情况。
杨士奇是朱棣授命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的四位辅臣之一,兼任左谕德与翰林侍讲。
杨士奇拱手行礼,回答道:“回禀陛下,太子天资很高。只要知道自己有错,他就立刻改正。太子心存仁爱,对陛下更是孝顺,绝没有辜负陛下的嘱托。”
“你倒说说,太子是如何闻过则改?”
朱棣面色如常,一双小眼睛亮闪闪地盯着杨士奇,似乎对杨士奇的说法并不是很认同。
在这监国的一年零十个月里,全国各地发生了许多水旱灾害,太子朱高炽派遣使臣进行抚恤与赈灾,在民间与朝堂中颇得人心。
北巡期间,赵王朱高燧与汉王朱高煦经常在朱棣身边说太子的坏话。
赵王朱高燧是幼子,颇得朱棣宠爱。
而汉王朱高煦战功卓着,在性格与作战方面很像朱棣,朱棣曾经就有立朱高煦为太子的心思。
朱高燧与朱高煦都说太子朱高炽监国不力,朱棣信以为真。
若不是当时急着征讨鞑靼,朱棣都打算废掉太子了。
“陛下,太子喜好文辞,常赞赏王汝玉,曾让臣讲授诗词……”
“哼,太子监国竟只好文墨?”朱棣有些不满。
“陛下息怒,请听臣把话说完,”杨士奇连忙解释道,“臣劝太子应学习《六经》,空闲时多看两汉时期的诏令。”
“嗯,爱卿所言甚是,太子是否听劝?”
杨士奇回答:“回陛下,太子听从了臣的建议,没有再提诗词,而是一心放在处理朝政事务上。”
“那你说太子对朕孝敬,又是从何说来?”
朱棣再次凝视杨士奇,一双小眼珠子炯炯有神。
太子朱高炽生来文静,喜好文辞,再加上患有足疾,体态臃肿,不能骑马,未曾与朱棣一起驰骋沙场。
对于这个长子,朱棣并不满意。
在朱棣看来,朱高炽的性格像俆皇后,而次子朱高煦才更像他朱棣。
不过,朱高炽向来宽厚仁爱,在朝中颇得人心,为人孝顺。
杨士奇是文臣,与朝中大多数大臣一样,他支持太子朱高炽。
“陛下,可还记得,兵部李贞的冤案?”
之前,杨士奇一直避开对太子不利的军事方面,以太子孝顺仁厚的优点应对朱棣的问询,但这次主动提及了军政方面。
朱棣筹备北伐鞑靼期间,南京出了李贞案。
兵部主事李贞被御史袁纲、覃珩以受贿之名收监,并严刑拷打,冤死于狱中。
这个案子曾引发朝野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