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月亮,高高挂在天上,犹如一个大玉盘,又圆又亮。
月光皎皎,从天上洒落人间。
北京的街市上,各式花灯点亮了夜市,恍如白昼。
大街上熙熙攘攘,几乎都是过节赏花灯的老百姓。
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聚在一起猜灯谜、放天灯,或三五好友吟诗作对,或一家老小一起赏月、吃月饼……
北京城中,到处都是一片祥和,一片欢乐。
节日的氛围,像暖黄色的花灯,让人感到温馨。
然而,同样的月光,同样的灯光,有的人感到温馨,有的人却感觉冰冷。
人群中,一群面色冷峻的壮汉护卫着一老一少,匆匆赶往街角的马车。
那个年约半百的老头留着长长的胡须,一双犀利的小眼睛在迎着火把的倒影,仿佛眼睛里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这个老人便是大明的皇帝——朱棣。
他身旁的少年正是大明的皇长孙——朱瞻基。
对于朱瞻基而言,这个中秋有些扫兴。
原本他还打算像其他孩子一样放放天灯,跟他的爷爷一起欣赏北京的夜色。
因为一封来自边关的急报,这一切都没法实现了,可惜了!
离开闹市一直到坐上马车,朱棣都阴沉着脸,一声不吭。
静静地坐在朱棣身旁,朱瞻基小心翼翼地打量着他的爷爷,也不吭声。
朱棣微微蹙眉,额头上皮肤皱成了一个“川”字,那双小眼睛犀利得像一把刀。
朱瞻基知道,他的爷爷很生气。
这个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陪着他爷爷,不要再给他添加烦恼。
马车在黑夜中狂奔,没过多久,就到了燕王府大门。
马车刚停下,朱棣就窜出了马车。
“瞻基,朕有事,就不陪你了。”
“知道了,皇爷爷。”朱瞻基应了一声。
从马车上下来,他发现他的皇爷爷只留下一道焦急的背影,匆匆闪入府中。
朱棣日常处理政务的议事厅里,灯火已经点亮,亮堂堂的。
平日里,桌子上堆着一沓沓奏折,如今,桌面光溜溜,只有一本奏折。
迫不及待地拿起桌上唯一的这本奏折,连椅子都没沾,朱棣便打开奏折,仔仔细细地查阅起来。
这是边关的锦衣卫加急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