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在人的本性里面便是有着优越感的说法。
优越感指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是一种自我意识。大多数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拥有某种优越感,比方说职业优越感,长相上的优越感等。一般指自以为在生理方面(体形、相貌或体力等)、心理方面(智力、知识、技能等)以及其他方面长于别人、强于别人的心理状态。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人的总目标是追求“优越性”;是要摆脱自卑感以求得到优越感。他把人的整个生命动机作用完全归结为摆脱自卑感的补偿作用。他认为优越感就是想尽办法追求权力,企图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愿望。具有优越感的人,常常容易以不适当的方式(如高傲、固执、自我欣赏等)表现出这种心理状态。
人往往会产生优越感,因为人总会拥有某种优势,某种能力,某种创造,某种成就,使他自我感觉优于别人、越过别人。这其实是很普通的事。人生一场,为什么不要求自己优于别人、越过别人呢?为什么不可以拥有比别人更为厚实的某种“存折”呢?如果人人都缺少这种要求,社会还有什么进步可言?应该说,问题不在这种感觉该不该有,可怕的事情是,这种感觉一旦产生并膨胀,就会不知不觉地占据他的主导神经,使他不再具有危机感或自绌感。拒绝吸收,活力下降,虚火上升,气血不畅。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平衡,迷失方向,意志衰退,目光暗淡。甚者更将导致人生悲剧,决非危言耸听。
汉高祖刘邦自己站着甚至坐在高高的龙椅上面,接受其他人的跪拜,高高在上的感觉产生那是自然而然。
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是优越感又是什么呢?
儒家能够在诸子百家中笑到最后,成为了帝王的心头肉,礼仪功不可没。
据说后来董仲舒也是对于那些礼仪进行了一些变革。
董仲舒把礼仪分成常礼和简礼。
所谓的常礼就是正规的礼仪。
所谓的简礼就是简化版的礼仪。
有了简化版的礼仪,便是可以根据帝王的心情进行礼仪。
毕竟,有时候,朝廷如果有着急事,也是按照正规的礼仪进行,非常的浪费时间。
但是,如果完完全全的没有礼仪,显然对于帝王没有了足够的尊敬。
但是,董仲舒变革出来的简礼则是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毕竟所谓的简礼就是简化版的礼仪,简化版的礼仪花费的时间肯定不多,否则就不是简化版了不是?
而作为礼仪,不管怎么样的简化版,对于帝王显然肯定有着足够的尊敬。
董仲舒便是因为变革了礼仪,创造出来简礼,所以董仲舒才能够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正是因为董仲舒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董仲舒才能够得到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机会。
当然,我们也可以相信董仲舒之所以提出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汉武帝的授意。(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不在高 (求点推收赏评)
不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就是汉武帝的授意提出来,好书董仲舒的自作主张。
那些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现在的董仲舒,仅仅是一个乡下的教书先生罢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是刘禹锡的《陋室铭》里面的名句。
《陋室铭》全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据说的出现也是有着一个典故。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