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
今日大殿中,群臣济济一堂,连诸位藩王都前来上早朝。
今日并非正旦、大祀等大朝会,众官员穿的清一色的赤红的朝服,而是往常上朝穿的公服。
朝堂只是色彩缤纷,百官穿着的公服按品级不同,色彩各异,可以说是五颜六色。
站在朝臣最前面的,是在京的诸位藩王。他们穿的是绛红色皮弁(biàn)服,头戴皮弁乌纱帽。
诸位藩王之后,左右两边武文大臣分成两队,左边是文臣,右边是武将。
他们都穿着公服,戴着展角幞头。帽子后侧长长的展角,既可以官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还可避免官员交头接耳。
只有头部一动,官员脑袋后侧的幞头展角就上下抖动,皇帝可以一眼就看到底下官员谁在交头接耳。
前几排的一品至四品大臣,穿着是绯红色的公服;
后几排的五品至七品大臣,穿的是青色公服;
最后几排的八品、九品大臣,穿的是绿色的公服。
仅从服饰色彩,皇帝就可以知道奏告官员的大致品级。不同品级的大臣公服上的花纹也是不同的。
这一天的早朝,朱棣让群臣议论迁都北平之事,在京藩王也一同上朝议事。
一名户部官员启奏道:“陛下,天下新定,迁都花费巨大,请陛下三思。”
“陛下,臣附议,”文官队伍中,吏部的一名官员也站出来,“迁都势必导致官员一同前往新都,一众官员的衣食住行都是个大问题。”
“臣也附议,”工部的官员也站出来反对,“迁都势必要兴建大量的宫殿等建筑,这对朝廷来说是耗资巨大,工程之大,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
文臣队伍中,不断有人站出来反对迁都。
朱棣沉着脸,不说话。
他知道朝中一定会有人反对迁都,但他没想到,反对的人会这么多,反对之声会如此强烈。
他知道,这些反对声音里有忠臣,也有一些心怀叵测的旧朝余孽。
“可有人,支持朕迁都北平?”朱棣扫了一眼殿中的文臣队伍。
道衍和尚穿着一身黑色僧袍,从文臣队伍中走到中间:“陛下,贫僧支持迁都。”
“说说你的理由,你为何支持迁都?”朱棣看向道衍。
看到朱棣与道衍一唱一和,那些持反对迁都意见的文臣互相看了看。
这时候,许多文臣都明白了,皇帝是真的想迁都,而且是与道衍商量过的。
道衍对刚才各位官员的问题一一作答:
“迁都北平,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仔细的规划与建造。花几年来建造新都,花费平摊下来,国库每一年需要拨付的费用不会太大……
“在北平建造工程,可以吸纳和安置流民,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对之前战争导致的生产破坏,可以起到一定补偿作用……
至于,前往新都的官员,朝廷可以按照新都建设需要,先迁一些富商、乡绅过去,稍后再分批安置迁往新都的官吏……”
道衍对官员们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做了准备,因此,他的回答很有针对性。
他建议先迁富商和乡绅到北平,这一招就是针对性地打击江南的财阀与乡绅。
离开应天府与江南一带,这些富商就没有朝中官员的保护,在北平只能依附皇帝。
这么做既可以断了他们在朝中的联系,打压江南的财阀势力,又能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可以说,这是一箭双雕之计。
吏部尚书夏原吉从文臣队伍中出列,手持象笏(hù)启奏道:“陛下,迁都是大事,要慎重。
“太祖皇帝曾经也想迁都,可最终却没有迁都,这是为何?”
不等朱棣回答,夏原吉自己回答道:“迁都会涉及各种问题,除了各种各样的工程与花销,粮草的供给更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