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三年(1401年)十一月,北平都司都指挥张信、布政使郭资、按察司副使墨麟等人联名递表请求朱棣称帝。燕王朱棣没有同意。
宁王朱权、都督顾成、丘福等人再次请朱棣称帝,朱棣依旧拒绝称帝。
知道朱棣心思的只有道衍与郑海几人,朱棣并非是不想当皇帝,而是不想当区区一个小地方的土皇帝。
如今,朱棣手里只有北平府、保定府、永平府三地,此时称帝有什么意义呢?
朱棣不想当土皇帝,他想当大明的皇帝,天下之主。
十一月,再次召开悼念阵亡将士的大会。
朱棣宣布要与朝廷临江一决,一决胜负,否则,不再返回北平。
十二月十二日,朱棣召集燕军召开誓师大会,准备南下。
道衍和尚对燕王朱棣道:“殿下,此次南下不要以攻占城邑为目的,要以最快的速度直取京师。如今,京师兵力单薄,殿下一定能攻克京师。”
朱棣骑坐在马上,握着缰绳,询问道:“道衍,你还有其他要交代的吗?”
道衍想了想,又道:“假如殿下攻下京师,贫僧有一个请求。”
“道衍,你说。”
“请殿下放过一个人。”
朱棣看向道衍,有些好奇,问道:“你想让本王放过谁?”
“方孝孺。”道衍一双病虎三角眼炯炯有神。
在朱棣心中,方孝孺是朝廷中与黄子澄、齐泰并列的大奸佞(nìnɡ),是大仇人。
朱棣知道,那些颁布天下污蔑和诽谤他的檄文大多都出自方孝孺之手,方孝孺的文采、才学都是一流的。
说实话,朱棣挺欣赏方孝孺的学识,但他也恨方孝孺。朝廷的离间计就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差点就害他对自己的大儿子下杀手了。
寻思了一会儿,朱棣的那双小眼睛盯着道衍和尚,眼神犀利,却只问了两个字:“为何?”
道衍的一双病虎三角眼直视朱棣,并不躲避朱棣的凝视:“就算殿下攻下京师,方孝孺也是不会投降的。”
论眼神对视,能胜道衍的人并不多。
朱棣与道衍对视了一会,自己主动移开犀利的眼神。
道衍微微一笑:“殿下如果杀了方孝孺,那就断绝了天下的读书人。”
朱棣知道,道衍肯定有他的道理,这句话的含义朱棣是懂的。
方孝孺是一名大儒,学识渊博,影响力很大,学生众多。
道衍的意思是笼络好方孝孺,将方孝孺收归己用,那就相当于笼络了天下的读书人。
相比于个人的仇怨,能够得到天下读书人的支持更为重要。
“嗯,本王答应你。”朱棣对道衍点点头。
一个方孝儒而已,他朱棣还不至于糊涂到为了杀一个人而得罪天下的读书人。
再者,道衍的话是为他考虑,这首席谋士的话还是要给些面子的。
听着朱棣与道衍的对话,郑海心中暗道:时也,命也。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
“慎之,施进卿要保持联系,若是渡江,他的船队是关键。”道衍和尚转向郑海,叮嘱了一句。
“是,徒儿明白。”郑海抱拳道:“施先生已经南下,长江边会提前准备好船只。”
道衍与朱棣都默默点头。
渡过长江是此次南下计划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大军能够顺利渡过长江,才有可能攻入京师。
鉴于郑海与施进卿的个人关系,道衍与朱棣让郑海负责与施进卿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