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先生,你们看这吴高与杨文上交的燕贼信件,会不会是真的?”
应天府皇宫中,皇帝朱允炆询问黄子澄与方孝儒。
黄子澄与方孝儒分别拿着一封信,认真地阅读着。
看完手中的信,两人又交还手中的信件,认真地查看了朱棣写给吴高与杨文的信。
收到朱棣的送来的信件后,吴高与杨文为表示自身清白,他们将朱棣的信都呈送给朝廷。
黄子澄摸着胡须,回答道:“禀陛下,这两封信一褒一贬,对吴高极尽赞美之词,而对杨文确实肆意诋毁。
从笔迹、辞令来看,臣以为,这确实是燕庶人的手笔。”
方孝儒点点头:“确实是朱棣的手笔。”
“两位先生,这个朕知道,朕是想问,该如何处置这件事?”
对于朱棣的笔迹与措词,朱允炆是了解的。朱棣往年上书的奏章,他都看过,对朱棣的笔迹很熟悉。
朱允炆皮肤白皙,眉毛浅淡,性格比较软弱,时常依赖方孝儒与黄子澄处理朝中大事。
“朕担心,这是朱棣的计谋。两位爱卿,你们说朕该如何处置?”朱允炆对于信件是有怀疑的。
方孝儒拱手行礼道:“陛下,从信件来看,朱棣推崇吴高,贬低杨文,确实有离间两人的嫌疑。不过,如今我们也不能分辨其中的真伪,为安全起见,臣建议将吴高调离辽东。”
黄子澄上前补充道:“陛下,臣同意方翰林的建议。先前陛下令吴高等攻打永平,而朱棣出兵永平,吴高便撤兵。可见,吴高与朱棣之间,或许,真有什么勾连。不等不防啊!”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微微点头。
朱允炆对两人道:“朕记得,之前北平按察使陈瑛也与朱棣有勾连,朕将他调遣到了广西。这吴高也调到广西去吧。”
“是陛下,臣这就拟旨。”方孝儒应承一声。
“对了,朕的大将军曹国公可有消息传回来?他们是否已经攻下北平?”朱允炆看向黄子澄。
黄子澄微微低头,抱拳禀告道:“臣听闻曹国公已经获得一些胜利,只是天气过于寒冷,我军将士难以适应北平的严寒,因此暂时退回了德州。曹国公打算明年春天再进攻北平。”
“嗯,北方气候严寒,这确实是朕未曾预料到的。”朱允炆并没有多说什么。
他觉得,想要一下子打败朱棣,那就太心急了。
他相信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伐,一定能打败朱棣。
在朱允炆心中,李景隆文武双全,是个值得信任的将领。
李景隆曾多次很好地完成了朱允炆交代的任务,又是朱元璋重点培养的年轻将领。
朱允炆愿意在李景隆身上下更大的赌注,他想将李景隆培养成他自己的心腹将领。
从武英殿出来后,黄子澄派人给德州的李景隆送去了密信,让李景隆将战败的事情说成了“战略后撤”。
几天后,燕王朱棣上书的奏折与李景隆的奏折先后抵达。
武英殿中,朱允炆看了朱棣的奏折,很生气,找来齐泰与黄子澄等人。
“黄爱卿,你不是说曹国公是后撤吗?为何朱棣说曹国公战败呢?你可知罪?”
朱允炆有些生气,对于黄子澄的隐瞒有些气愤。
黄子澄跪在地板上,请罪道:“臣有罪,但事情并非如燕庶人所说。燕贼获得大宁兵马,兵强马壮,偷袭了曹国公大营,又加上天气严寒,我军这才败退。
曹国公撤至德州,实属无奈之举。曹国公这也是为了保全主力,再寻战机……”
“朕知道,要打败朕的四皇叔,并非易事,但你也不应该瞒着朕。”朱允炆的怒气稍解。
齐泰也为黄子澄求情道:“陛下,失败乃兵家常事,望陛下多给曹国公一些时间。”
朱允炆轻轻点头,对黄子澄道:“黄爱卿请起,朕也是被朱棣的奏折气糊涂了。”
扭头看向一旁的方孝孺,他又道:“希直先生,你将朱棣的折子给他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