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没说什么,翻开剧本看了看。
虽然是临时写出来的,但是剧本写得挺长,也有模有样的。
舞剧跟歌剧、话剧等其他舞台剧不太一样,它主要是以舞蹈作为表达手段,剧本中体现的也只有简单的故事,并没有台词。
具体的舞蹈编排,这个剧本里面也没有体现。
这个舞剧主要说的是一对爱人,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女方家住在街的东头,是个富贵人家,男方家住在西头,相对贫穷。
因此,虽然两人相爱,但是两家都不支持他们的结合。
两人试图对抗,但最终还是抵不过家人的阻挠,女方悲痛欲绝,选择了投河自尽。
非常老套的一个故事,但是周彦可以理解,舞剧很难表现出特别复杂的东西,主要还是看舞蹈的编排。
为什么经典剧目容易流传下来,也是因为这些经典剧本容易表现,即便没有台词,观众也能看得懂。
要是编排的太复杂,只会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
看完剧本之后,周彦点头道,“我觉得挺好的,不过我认为,可以把曲子改一改,增加一些男女主的互动,让男主拉二胡,女主吹笛子。”
“我也这样想过,不过曲子要改动的比较多,我这也不好动手。”
杨强说他不好动手,一方面因为曲子是周彦的,他擅自改动别人的曲子,非常不礼貌。
另一方面,他演奏能力确实强,但音乐创作能力就要差不少,让他来改,也不一定能够改得好。
周彦看到床边摆放着的二胡,说道,“你们稍等一下,我去去就来。”
说罢,还没等杨强他们回话,周彦就起身出去了。
没过一会儿,他拿着一支笛子上来,对杨强说,“杨团长,我吹笛子,你来拉二胡,我们试着把曲子改一改。”
听周彦这么说,杨强连忙去将二胡拿起来。
“我们可以在原曲的前面加上一段较为欢快的段落,来表现男女主人公互生情愫,这样一来,这部舞剧就会变得更有层次,也更加完整。”
“后来,他们被家人阻拦,这里再加一段更有抗争性的段落,表现两人都为彼此做了抗争……”
周彦先给杨强他们简单分析了一下,然后直接就抬起笛子吹了一段。
吹完之后,他说,“这是后面这段的二胡第一小节,杨团长你就按照我刚才这段拉就行,这段用的是……”
杨强也是行家里手,周彦简单解释了一下,杨强就演奏起来。
等到杨强演奏结束,周彦又跟着吹奏一段,跟杨强这段二胡形成了呼应。
“这是第二段第一节二胡跟竹笛的表现,现在我再来吹第二节……”
后面,都是周彦先给杨强演示二胡的旋律,然后再跟杨强解释如何拉,等到杨强用二胡演奏出来之后,周彦再吹与之呼应的竹笛段落。
具有“抗争性”的第二段,总共有四个小节,每一个小节都是二胡先出,竹笛紧跟其后,一节比一节的情绪更加强烈。
等到第四节结束,周彦加了一段渐弱的竹笛曲,跟原本的《风居住的街道》接了起来。
这第二段结束之后,周彦又开始带着杨强创作第一段的“互生情愫”。
相较于“抗争”,“互生情愫”则要欢快、柔情很多。
前者像是呐喊、控诉,而后者则完全是情人间的低语,充满了柔情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