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闳没有吸取王嘉的建议,继续上书劝谏道:“臣听说王者设立三公,依照三光的法则,担任这些职位的人应该是有才能的。
大概是感觉自己可能命不久矣,想保护董贤,或者觉得对董贤还不够好,刘欣又干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
<divclass="tentadv">那一日,刘欣在麒麟殿设宴款待董贤和他的父子及亲属,侍中和中常侍都在场。
“都给朕好好干,朕给你们封侯,丑话说在前面,干不好就杀头,朕大发慈悲,不杀头也可以,交钱赎罪吧……”
“什么,钱不够了?丞相,你就不用做什么方案了,直接给朕去大司农那要来十个亿去给卫青送过去。”
此时此刻,他内心满是担忧,担忧自己的未来,面对王政君的询问,他一时间支支吾吾的,不知道如何回答。
皇帝看到丞相的报告后进行审批,他要是对这方案觉得不行,就打回去重新拟,如果觉得行,就盖章审批通过回复给相府,丞相再跟着自己这报告去进行落实。
王闳行礼,恭敬的退走了,走的脚步很坚定。
“扫兴,你下去吧,回老家去吧。”
如果皇帝下达文书中涉及到要起草正式诏令的,就由御史大夫寺起草,再经尚书送皇帝审批,皇帝盖章通过后由尚书登记,再下达御史大夫发往全国……
好家伙,这是为难他呀,董贤如今才23岁,又没有经历过帝王驾崩,他怎么知道丧事如何处理?
他们可以制定政策和规章,决定官员的任免和晋升,管理国家的财政、军事和外交事务,以及管理国家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务。
这个时候的中常侍叫王闳,是王莽叔父王谭之子,算是王莽的堂弟,两人从小关系不错,算是王家的异类,这家伙生性聪明,胸有谋略,有节操风骨,为琅邪名士。
汉武帝还弄出了领尚书事”这个官职,由自己的亲信内朝官担任,可以是宦官,可以是大臣,他信任谁就让谁干。
好家伙,就差指着皇帝刘欣骂人了,刘欣很不高兴,但觉得王闳还年轻,而且前不久才逼死一个丞相,他大概呀过后悔,所以暂时绕过了王闳。
后来,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哀求之下,汉哀帝才同意部分王氏子弟入朝任职,还把王莽接回长安了,王闳担任中常侍,多有匡谏。
这家伙还不死心,真怕刘欣再做傻事,这皇位是能轻易禅让的?
她的动作是非常麻利的,毕竟这样的场面经历好几次了,她立刻让人在帝崩后收取了玺绶,并召见大司马董贤。
“什么?皇帝驾崩了?”
董贤无奈,只能到殿庭摘帽赤脚步行谢罪。
“你觉得丧事怎么处理?”
而现在大司马、卫将军董贤,在汉朝没有立下过功勋,也没有深厚的背景,更没有展现过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却在短短几年内被晋升为中台的重要职位,统领禁军,虽然没有功绩还获得封爵,父子兄弟纷纷受到提拔和赏赐,国库空虚,百姓喧嚣,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实在不符合天心!
古代褒神变化成为人类,生下了褒姒,搅乱了周国,恐怕陛下会有责备之词,贤也可能因为小人的进退不得当而受害,这不是垂范于后世的做法……”
到了宫中,由御使大夫寺进行核查,看看写的是否合法合理,然后再经尚书送交皇帝审批。
好家伙,君无戏言呀,他这是好干什么,大家都惊呆了。
董贤以自杀认罪,死后他的父亲董恭以及其他人没有悔过,并在棺材上涂抹朱砂,绘制四季之色,左边有苍龙,右边有白虎,上方附着金银的日月,用玉衣和珠璧来装殓,尊贵程度空前绝后。
父子傲慢不顺,不尊敬皇上所派遣的使者,接受赏赐时不跪拜,罪行极为明显。
这个时期的尚书就是个完全跑腿的小卡米,仅仅是把公文呈上来的那么一个职位。
而尚书就获得了大部分这样的权力。
于是,大手一挥,得了,还是朕自己来,直接下诏。
武帝死后,皇权通过“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个一连串的头衔,过度到了霍光手上。
到了后期,尚书令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行政事务进行决策和管理。
人家是这样,一个子,贱,太过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得不到的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不过,这个官职并非新增设,它原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主管文书,属内朝官。
大概是皇位来得太轻松了,汉哀帝就没有多珍惜,他看重的是感情,他这皇位就是捡来的,谁让他的好大伯——汉成帝刘骜无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