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地球上低洼河道流淌的将不再是生命之源的液水,而是滚烫的岩浆,惟有灼热炼狱方可概括形容地球那时的形态。
而当氦闪发生时,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直接汽化地球也不是不可能。
撒拉图星的幸运之处在于,它的运行轨道并不处于生命宜居带,即距离恒星较远,无法接受充足的光和热来促进生命的出现。
但伴随着恒星步入晚年,体积逐渐膨胀,离它最近的三颗行星先后被吞噬,撒拉图星却于此过程中接收到了充足的光热,而其本身厚厚的大气层又最大限度的吸收散射反射了来自红巨星的各种粒子辐射,最终神奇的诞生了生命!
然而,它的幸运到此为止,即将成为恒星演化的下一个牺牲品。
恒星的第一次氦闪规模最大,释放的能量也最大,具体到撒拉图星,直接汽化星球可能做不到,但各种高能粒子和高温一定会突破大气层的阻扰,杀死星球表面的一切生命!
人类的小说中,当太阳氦闪即将发生时,全球人类联合起来搞了个给地球搬家的“流浪地球”计划,但在刚刚学会使用原始工具的撒拉图星人这里,让他们想办法自救显然很不现实,甚至可以确定,这些原始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五年内某一天会突然变成一堆热气腾腾的烤肉和焦骨。
撒拉图星的危机已经刻不容缓,即使超级文明星澜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得出精确时间表之后,“智慧生命发现和观察中心”与二十三星区科学院立刻开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表决通过拯救方案。
事实上,可供选择的方案主要有两种,正如伊莎娜所说,一是与人类小说中的情节相似,帮撒拉图星搬家,就近找一颗处于主序星阶段的恒星;二是星澜造一颗恒星,替换掉快死的红巨星。
先说第一种,该方案优点很明显:自然形成的恒星在主序星阶段非常稳定,只要生命星球泊入恒星轨道,星澜就基本不用再管,符合他们最小限度干预原始文明进程的原则。
但缺点亦不可忽视,首先,得找到这样一颗主序阶段比较长的恒星,起码能安稳燃烧30亿年。
宇宙浩渺无边,发光发热的恒星数不胜数,但真正符合碳基生命繁衍要求的恒星却屈指可数。
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漫天璀璨星斗总是给我们一种错觉,认为恒星那么多,定然有不少与太阳类似的家伙。
然而实际上,星空中占主体地位的,是近70%只发出暗红光芒,肉眼无法观测的红矮星。
这也是恒星,但它们质量很小,通常不足我们太阳质量的一半,表面温度和亮度很低,内部核聚变缓慢,因此星生悠长,未来也不会演变成红巨星。
但是,一颗有生命的行星若想从红矮星上获取更多的光和热,就必须离它足够近,结果便是行星会被红矮星引力锁定,只有极昼和极夜,没有四季之分。
红矮星虽小,恒星活动却很频繁,经常搞个耀斑啥的,紫外辐射足以杀死很多生命。
平时的话,辐射波段大多集中红外区,对碳基生命很不友好,即使围绕红矮星旋转的行星孕育出了生命,大概率也是其他形态。
而剩下的恒星中,有一部分则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半径和质量超级大,大到人类太阳再其面前都秒变小弟弟!
由于它们太大,内部聚变极其剧烈,基本上千万年就会走到暮年,然后以一场超级壮丽的超新星爆炸来结束星生,化作中子星或者黑洞。
碳基生命显然不可能依靠这种恒星生存,典型的燃烧自己,毁灭别人!
其余的,便是质量不大不小,能够长时间在主序星阶段停留的恒星,但是,这些家伙也很不省心。
因为,它们大多是多星系统,互相之间引力拉扯极其严重,行星在它们中间多头受气,最终的结局就是被玩成碎片。
像太阳系和撒拉图恒星系这种单恒星系统,反而才是宇宙中的异类。
也就是说,要找到一颗大小适中,星生悠长,附近星空干扰较少的恒星,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第二个缺点,受制于空间迁移技术,行星级别的迁移最远距离不能超过1000光年。
距离太远,迁移通道中用来防护整个星球免受空间之力挤压撕扯的力场盾无法维持,一旦崩溃,星球直接湮灭在迁移通道中。
若说短距离多次迁移也不现实,星球磁场会遭到通道中各种作用力的不可逆破坏,迁移一次就是极限。
1000光年的半径区域可不小,找到一颗合适的恒星肯定不成问题,但问题是撒拉图星显然没那么多时间,等到在那么大的空间尺度上找到合适恒星,撒拉图可能能渣都不剩了。
因此,暂定在50光年内寻找,找到更好,找不到就考虑其他方案。
第三个缺点,便是对撒拉图原始土著的影响较大,星澜所做工作再隐蔽再有效率,最后都不免要将星球送入迁移通道,即使花费时间极短,原始人也一定会发现自己脚下的大地和天上火球出现变化的一瞬间。
不过,幸亏撒拉图上都是刚懂得使用工具的原始人,文字都未发明,更别提最高深的太空科学,最多是出现一阵小小的恐慌,如果已有原始崇拜,再向神灵祈求帮助,然后回到居住的洞穴岩壁上画点会意图像以记录见证之事,基本不用担心对其文明进程造成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