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外有灯火一晃而过,曲悠放下手,心中想着。
原来不止她一人贪恋着这忘却烦忧的日子。
可是有些事情,是不得不去做的。
匡扶朝纲,让它不至落入残暴君主的手中,是为天下计。
削花变法,更正顾之言曾经法令中遗留下来的错漏,是为万民计。
没有人说得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在世,便注定承担着不同寻常的使命。她目观良久,历史上下五千年,世道颠簸不安,却总是有人甘之如饴地筚路蓝缕。
为什么而追求?为何事而甘愿?
殉道者献出躯体和灵魂,不正是为了这“道”吗?
周檀不知何时抓住了她的手。
曲悠心想,她只是一个平凡得不能更平凡的人。
她非学痴,当初完全不能理解为何导师沉醉地研究着虚拟的历史人物,宁愿终身不嫁,与遥远的“他”为伴。
她非尼采笔下的“超人”,虽然欣赏一心做桥的殉道者,可即使是在京郊山上与周檀交心之时,她的感情也只是钦佩——她深深理解,却总觉得自己不能做到。
一年来,周檀曾与她秉烛夜谈,他说,新婚当日她第一次见他之时,他便在梦里有所感应,似乎是冥冥之中有神在指引,让他意识到自己得遇知音。
可是真正生思慕之情时,大概是在她御街击鼓之后。
曲悠曾经反复问过自己,她并不是这个朝代的人,为什么要替她们鸣冤,她已经回想不起当时自己的心情,只含糊记得,在芳心阁中看过芷菱蘸水写字之时,她就下定了决心。
或许比那更早,在谷香卉从樊楼中坠下时,她便已不能置身事外。
周檀在深夜当中爱惜地拂过她的面庞,对她说:“你并不平凡,至少……听见了黑暗当中的哭声。”
想到这里,曲悠终于笑了起来。
倘若她是周檀,在此情形之下,也会义无反顾地回到汴都,就如同她是曲悠,好奇历史的真相、不能割舍黑暗中的哭声,所以即使贪恋鄀州安宁,也不会再回头看一眼。
他们握着手,在静默的春夜,浩浩荡荡地奔赴自己心中的“道”,又恰好同道,或许,也能算得上一种抵死浪漫。
太子妃受惊病倒,已经足有四日不曾出现在他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