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若华深吸一口气道:&ldo;晋阳公主跟臣学习的时候还是个稚童,臣见她天资聪慧,便爱才心切悉心培养,后来臣发现公主对朝政上颇有天赋,于是便和公主讲起朝政来。&rdo;
&ldo;臣之所以这般教导公主,是因为臣当年跟随师父学习的时候,师父也是如此教导臣的。朝政,农事,工事这些对臣都不避讳,所以臣才有了今日立足于朝堂的根本。臣不知道公主未来如何,但是臣知道多学一些总是不会错的。&rdo;陆若华答道。
天正帝看陆若华没有提起太子,便明白了陆若华的意思,这事太子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而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ldo;再者,这些年随着博喻书院的兴起,这天下女子读书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我大燕风气开放,学子畅所欲言,这些女子也开始和学子一样关心朝政,关心百姓,如此,不正是盛世之象吗?&rdo;
天正帝听了陆若华的话,眉头紧皱,看着文章上的话,可谓是句句对他心思,沉默了许久,对着陆若华道:&ldo;罢了,你说得也对,晋阳在政事上却有几分天资,朕也不想浪费了晋阳的才华,明日便让其跟随在太子身后,入朝听政吧。&rdo;
&ldo;臣替公主谢陛下隆恩。&rdo;陆若华压下心中的大喜,对着天正帝谢恩。这一纸文章达成的效果,比她原本预期地还要多。她原本只想着让天正帝看到晋阳的文章后,能对晋阳刮目相看,认为晋阳有足够的才学,是可以培养之人,她原本想着只是先改变天正帝对晋阳的态度,以后再图谋入朝之事,却没有想到后者今日就达成了。她如何能不喜?
晋阳入了朝,她所图谋之事便卖出了一大步。
&ldo;对了,有一事朕忘了给你说,六部中各部接需要广纳贤才,这明算等学课还是要开的,此事不比科举重大,又是你提出来的,上次明算等科的应试也是你主持的,这次就还是交给你。&rdo;天正帝想起这些日子自己的思索答道。
&ldo;是,臣领旨。&rdo;陆若华应道。明算等科目的应试已经举行了几次了,在大燕学子中也逐渐有了反响,很多在科举上没有天赋的学子,也开始转学明算等科目。百姓和工匠的地位也逐渐有了提升,这个效果虽然不是突飞猛进,但是也确实有了较大的改善。
之后,陆若华又和天正帝商讨了几句,便退了下去。
离开勤政殿后,陆若华没有直接回府,而是去了后宫。她除了是当朝宰辅,更是晋王妃,很早之前太后和皇后就给了她可无召出入后宫的权力。
陆若华先去了太后的寝宫,太后年纪已大,但是精神尚好,也不糊涂,太后如今已经有了七十岁的高龄,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非常长寿之人。但是在一个平均年龄都有七十二岁的时代,陆若华觉得这个年纪还不算太大,她将太后当作亲祖母,自是希望太后能长命百岁。
陆若华陪着太后说了会儿话,又陪着太后用了午膳才离开。
甘泉宫
皇后正在处理宫务,听到宫人禀报陆阁老求见,还是愣了一下,便命人赶紧将人请进来。
&ldo;怎么今日有空到我这来了?&rdo;皇后命人给陆若华奉了茶,笑着问道。
&ldo;来给皇伯母请安,心中想您了,自然就来了。&rdo;陆若华笑着答道。
&ldo;你和阿承一个样子,这些年甜言蜜语是一个个地往外冒,真该让那些不说阿承清冷,说你沉稳的大臣看看你们俩私底下是个什么样?&rdo;皇后虽是这么说,但是脸上却满是高兴。
&ldo;您是我们亲近的长辈,在您这可不就是孩子心性,到了外面,自是要端起来,才有威信不是?&rdo;陆若华眨了眨眼,一副亲昵的样子,和皇后宛若母女般玩笑。
&ldo;好了,不说这些了。&rdo;皇后收起玩笑的样子,问道:&ldo;你今日来可是有什么事情?&rdo;这些年为了避嫌,陆若华每次来宫中请安穿得都是晋王妃的服饰,向今日一般穿着朝服的次数屈指可数。
&ldo;陛下,同意晋阳入朝了。&rdo;陆若华直接道。
陆若华此话一落,皇后原本端在手中的茶杯直接失手落在了地上,随着一声瓷器碎裂的轻响,皇后才回过神来。
皇后回过神来后,直接对着身边的侍女摆了摆手,示意其都退下。
待屋内只剩下两人后,皇后想到这些年陆若华对孙女的教导,直接问道:&ldo;阿华,你跟我说实话,此事是你筹谋的,还是陛下自己的想法?&rdo;天正帝不知道这些年孙女学了什么,有什么志向,但她是知道的。
这些年,太子妃忙着研究火器,太子忙着朝务,晋阳除了跟陆若华这个师父呆在一起,剩余的时间就是跟她这个祖母在一起了。这些年孙女的变化她一直看在眼中,只有在她和天正帝面前还像个少女,其余的时间越发稳重,也越发着迷于朝堂政务。
所以她才有次一问。
陆若华没有想到先发现她想法的不是天正帝,而是皇后。
&ldo;我是筹谋了一些,依照我的计划,晋阳早晚要进入朝堂,只是如今被陛下的决定提前了。&rdo;陆若华知道皇后有了猜测,也不瞒着。皇后只有晋阳一个孙女,是不会害了晋阳的。
&ldo;你想要做什么?&rdo;皇后觉得自己脑海中的那个猜测越发不由自主地想要冒出来,惊呼道:&ldo;你是想要晋阳学武后?&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