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礼制来说,大唐一众公主在出嫁时才能领食邑封户,但因受宠程度不同,通常各有变化。公主食邑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长公主食邑六千户,实封六百户;大长公主食邑约一万户,实封千户。义阳公主在年满十岁的时候,当今圣人便将三百实封户给了她,如今即将出嫁,又怎能不加封?但若是加封过多,难免又引来御史的口诛笔伐。
“阿兄拢共也就这么一位公主,给六百户又如何?”衡山长公主横眉怒目,“这世间难不成就没有父母为孩儿多准备些嫁妆的道理了?”
“六百户太引人瞩目了,不如加成五百户或四百五十户。”晋阳长公主道,“往后再寻名目往上加。”她们这几位嫡出公主,当年尚未出嫁的时候便都深受先帝宠爱,各自领了三百户实封。当今圣人登基之后,更是用各种名目给她们加实封,都已经是将近千户了。至于真定大长公主,虽有许多次加实封的机会,却并不领受,依旧只是千户实封而已。
李暇玉轻声道:“实封加得太多有些不妥。不如就加五十户便够了。”义阳公主实在不适合引人瞩目,她还记得武皇后的幼女太平公主第一次出嫁时,亦不过是实封三百五十户而已。义阳公主这位嫡长姊,也不宜夺了日后幼妹的风头。何况,公主下降,谢家也根本不在意这些实封虚封,更不能卷入未来的是是非非当中去。
武皇后略作思索,颔首道:“那便多准备些嫁妆,再给义阳多安排一座别院罢。曲江池畔如何?景致也好。南山底下的庄子也有几处,最适合消暑纳凉,须得好生选一选才好。”
既然武皇后与谢家人都如此决定了,几位贵主遂不再坚持。只是,疼爱义阳公主的姑祖母与姑母们心中都暗暗决定:一定要给令娘多多添妆!圣人与皇后不能随意逾制,她们这些长辈便自己给这孩子撑场面,那些御史又能多说什么呢?
作者有话要说: 架空阿武也是个胸怀不错哒
义阳对她来说只不过是前头皇后的女儿而已
风风光光地嫁出去之后,在小九面前得了好,前朝后宫都一片赞美……何乐而不为?
而且,养了十年,就算是一匹小马也养熟啦,两人都知情知趣,相处得确实不错
ps宝娘嫁的是衡阳大长公主和阿史那社尔的孙子,算是归附的突厥小王子啦,而且拥有公主血脉。为神马选他呢……因为普通世家公子入不了这孩子的眼,她根本不喜欢待在内宅什么的,更喜欢在漠北漠南跑马啊……嫁了这个突厥小王子,会陪着她去漠北漠南,两人非常合得来→→而且,崔家也真不需要继续和世家大族联姻什么的了……
☆、番外三义阳大婚(中)
经太史局卜算之后,义阳公主的婚礼便按着日子筹备起来。帝后二人每日都召来有司细细询问一番,私下里拿着嫁妆单子商议了好些回,御笔一挥增了好些,却是半笔也舍不得减下去。如此,嫁妆单子竟是改了又改,日渐增长。
皇帝陛下宠爱女儿的名声早便广为传扬,朝中的御史言官们几乎是笃定他必定会为了爱女逾制,无不摩拳擦掌地等着进谏。作为言官,谁不想如郑国公魏征那般,时时不畏龙威勇于谏言呢?谁又不想博得诤臣的名声呢?遥想当年,先帝嫁嫡长女长乐长公主的时候,为着嫁妆加倍于姑母永嘉大长公主一事,郑公可是给言官们挣足了颜面。说不得,这一回便是该他们出头的机会了。
孰料,当宗正寺呈上嫁妆单子之后,却是实实在在并未逾制。因义阳公主为元后嫡出,故而嫁妆比寻常贵主出降丰厚一些亦是理所应当。但,算来算去,却并未越过几位嫡出姑母。当年晋阳长公主与衡山长公主出嫁,亦是一百二十八抬嫁妆,皆是塞得满满当当。如今圣人照着妹妹们的嫁妆单子填补,塞得更满了,明面上看却是毫无疏漏。
众言官大失所望,又想起了公主实封之事,于是暗暗地等着圣人倏然来一招石破天惊,他们再义正言辞地反驳回去。谁会相信,爱女如斯的圣人会中规中矩地将女儿出降?不在嫁妆上准备得多些,必然要在食邑封户上贴补女儿。虽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作为言官,一旦圣人破坏了规矩,也不能纵容不是?
转眼便至册公主的吉日,圣人命有司在安福门外举行册礼。由侍中崔敦宣读制书,中书令高季辅授册书。敕旨正式册封杜皇后所出的嫡长女为义阳公主,汤沐邑三千五百户,又洋洋洒洒地写了好些溢美之词。在庄严的礼乐声中,身穿一品花钗翟衣的义阳公主接过金册,盈盈一拜,随后前往两仪殿再拜帝后。
观礼的言官们听闻这位天之骄女的实封户竟然只得三百五十户,简直难以置信。然而,敕旨上明明白白写得清清楚楚,他们又能从中做什么文章?于是便有人百般揣测起来:按圣人对这个唯一的女儿的宠爱,原不该如此才是。莫非是武皇后从中做了些什么?将圣人给拦了下来?
翌日,宫中便传出来,以真定大长公主为首的姑祖母,长乐长公主为首的姑母,以及诸王妃、郡王妃等宗室长辈,皆纷纷亲自给义阳公主送来添妆。
寻常富贵人家添妆或许不过是增一套头面首饰,然而这些宗室长辈们送出的不是别院便是庄子,就算是送头面首饰亦是整整一妆匣。亲近些的自不必说,添妆都是精挑细选,样样都当得起传家之物。更有苦于不得圣人欢心的宗室,平素没有任何机会亲近这位嫡出公主,于是狠下心来送了价值千金万金的豪礼,只愿得圣人的一声好。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