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无不可对人言,没什么不方便的。”
青华道人于是就开始言说那几千年前的往事:
“两位道友当知,我等内外六天,共十二路魔王都是秉持大道之中那‘灭亡’之理化生而出的。”
“并非是没了我们这无量众生就不会死去,而是我们这些魔王负责加速这个灭亡的过程罢了,这就像上界诸神传下长生之法是一个道理。”
张牧之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有生便有死,只是万物生灵皆好生勿死,才将尔等以‘魔’称之。”
“道友高见,只是吾等十二位魔王各有分工,其中外六洞魔王乃是灾劫之魔,负责在天地间行灾灭杀众生。”
“酆都大帝镇压魔主北阴天君时,我等十二魔侥幸逃出了魔识,后来那外六洞魔王又在殷商末年被真武降服镇压。”
“而吾内六洞魔王却是众生心头之魔,并不直接出手杀生,而是靠引动众生心中魔念而招来死劫。”
“火魔乃恶念,水魔乃欲念,而我则是引动生灵心中善念来招致劫数。”
毕方道人忍不住好奇:“这善念如何引来劫数?众生人人向善,不是应该引来福报吗?”
青华道人抚须而笑:“道友所言并不全面,其实在不恰当的时机萌发善念,便是为恶招灾之举。”
“比如有善信持慈悲之心,在满是蝌蚪泥螺的池塘里放生了几条鲶鱼,不知有多少生灵就要遭受灭亡之灾。”
“在两军对峙的战场上,一向铁血的主帅突然善心发作,不忍令属下屠戮敌方兵卒,反而会使自家亡国灭种,无数百姓沦为亡魂。”
“如此种种情况多不可数,只要在特定的时机萌发了善念,那便是灾劫连绵,杀生无数的结果。”
张牧之和毕方道人看了一眼,都在心中暗道:“果然是魔头!以善为名杀生害命,真叫人防不胜防!”
青华道人连忙开口:“两位道友莫要多想!后来我就改了!真改了!”
张牧之右手悄悄在袖子捏了个雷诀,温和地笑道:“青华道友别急,我们并没什么别的想法,你继续说便是。”
青华道人笑着点了点头:“我等内洞六魔在汉时再度出世,又被张道陵和诸神合力打碎了形体,镇压在此方世界。”
“六魔之中我分属木行,明悟草木生发之理,故而是我最先先在此方天地中重聚形体,恢复了些法力神通。”
“我再度化形后深感天道不公,大家都是秉持天道气数而生,凭什么那些天神高高在上,享受万灵膜拜?而莪们却要被接二连三的驱逐,灭杀,镇压?”
“或许是我的怨念真的引动了大道回响,彼时太乙救苦天尊乘骑九头狮子,在此方魔域中显化而出,身放无量毫光照破重重魔障,传下这《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
“天尊去时留下九头狮子的一道神念,对我说什么时候我领悟了慈悲真意,这狮子便可开口震破魔域,引我入青华长乐世界,往妙严宫中朝拜天尊,追随他修持上乘功果。”
张牧之手中雷诀并未散去,只是口中赞叹:“太乙救苦天尊果然有无量慈悲之心,纵使道友乃魔中之王,天尊也愿意给你一个成就正果的机会。”
青华道人抚掌而笑:“诚如道友所言,天尊自然是慈悲无量的,我把那经文读了七八百年,终于明悟了几分慈悲真意。”
“于是我便立志不再做霍乱苍生的魔王,发愿不再杀生害命,而是用心维护天地稳定。”
“道友你看我这洞中世界,我以自家法力孕化出来的诸多生灵不争不抢,杀伐不兴,是何等的祥和安乐?”
正在此时,一只羽翼洁白的丹鹤从空中降落,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青华道人跟前,低头用尖尖的长喙来摩挲青华道人手中的拂尘。
青华道人伸手抚摸了下那丹鹤的羽毛,笑着开口:“至于三百年前虚靖先生到此和我发生争执,其实乃是一场误会罢了。”
“他那时即将成就天仙道果,法力神通十分了得,又正处在人生最得意之时,我俩论道时他见说服不了我,就直接发雷同我大战起来。”
“雷法乃灭杀之道,我所修木行神通不能克之,这才被他打碎了形体。”
“不过陆压道友不必多想,我本不死不灭之体,被打碎形体也算小事,自不会因当年些许口角之争报复道友。”
张牧之和毕方道友仔细感应了下那只仙鹤,就已经对当年之事了然于胸了。
“那这青狮可曾现身领道友入青华长乐世界?”毕方道人似笑非笑地指着桌上那茶宠询问。
青华道人回答:“贫道所悟慈悲之道还差些火候,九头青狮不愿现身也是正常,毕方道友见笑。”
张牧之摇头大笑:“青华道友所行之道并非是火候不足,而是路子走歪了!纵使你再修几千年也不能得见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