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议政殿内灯火通明。顾长渊终于处理完最后一份奏折,他揉了揉酸痛的眉心,站起身来,准备离开。
他走到桌案前,将批阅好的奏折整理好,放入一个专门的匣子里。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一丝异样。他拿起匣子,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发现其中一份奏折似乎有些不对劲。
他将那份奏折拿出来,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那是一份关于边关布防的奏折,内容却与他之前批阅的完全不同。在这份奏折上,赫然写着“勾结外敌”四个字……顾长渊的手指,紧紧地攥住了那份奏折。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冰冷地看向殿门口的方向……“看来,”他低声说道,“好戏才刚刚开始。”顾长渊感觉到一丝异样并非偶然。刘太监离开后,并未走远,而是藏身于殿外的阴影中,密切关注着顾长渊的一举一动。见顾长渊起身即将离开,他悄然潜回殿内,动作轻盈得如同鬼魅。他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字迹潦草,内容隐晦,却足以让人联想到“勾结外敌”四个字。刘太监将这封信塞入顾长渊批阅完毕的奏折之中,然后迅速撤离,再次隐匿于黑暗之中,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容。
他确信,这封信足以让顾长渊身败名裂。
然而,刘太监低估了顾长渊的警觉性。顾长渊拿起匣子时,手指触碰到奏折的厚度和纸张的质感,便察觉到一丝不对劲。他心思缜密,早已料到刘太监不会善罢甘休。展开那份“关于边关布防的奏折”,看到那刺眼的“勾结外敌”四个字时,顾长渊的脸上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露出一丝冷笑。
他早有准备。
顾长渊从袖中取出一封信,这封信的纸张泛黄,墨迹陈旧,正是他这几日暗中收集的刘太监收受贿赂的证据,包括时间、地点、人物、金额,事无巨细,一应俱全。他将这封信替换了伪造的“勾结外敌”的信件,手法娴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然后,他将匣子重新封好,一切恢复原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他提着匣子,步履沉稳地走出了议政殿。夜色笼罩着皇宫,更添几分肃杀之气。顾长渊抬头望向夜空,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寒芒。他知道,今晚的举动,无疑是在与刘太监正式宣战。
刘太监躲在暗处,看着顾长渊离开,心中得意不已。他仿佛已经看到顾长渊身陷囹圄,万劫不复的景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决定再次潜入议政殿,确认那封信是否还在。
当他再次进入议政殿,小心翼翼地打开奏折匣子,取出那份奏折时,他的笑容僵在了脸上。映入眼帘的,并非他精心伪造的信件,而是一封他无比熟悉的信件——那是他收受贿赂的证据!他顿时感觉如坠冰窟,浑身血液都凝固了。他慌乱地将信件塞回奏折,惊恐地环顾四周,仿佛黑暗中有一双眼睛正盯着他。
刘太监不敢声张,只能将奏折放回原处,然后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议政殿。他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疑惑,不明白顾长渊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而此时,顾长渊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他坐在书房里,手中握着一杯清茶,目光平静地注视着跳动的烛火。他知道,今晚的交锋,只是这场博弈的开始。徐凛风从阴影中走出,低声说道:“大人,一切如您所料。”
顾长渊放下茶杯,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这才刚刚开始……”他顿了顿,目光转向窗外漆黑的夜空,缓缓说道:“告诉暗卫,盯紧刘府……”
冷汗浸透了刘太监的衣衫,他踉跄着回到自己的居所,一路上如同惊弓之鸟,风声鹤唳。推开房门,他立刻点燃了屋内所有的灯烛,昏黄的光芒驱散不了他内心的恐惧。那封信,如同悬在他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将他斩成碎片。
他瘫坐在椅子上,颤抖的手指一遍遍摩挲着扳指,试图从冰凉的玉质中汲取一丝安慰。顾长渊是如何发现的?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信件掉包的?他百思不得其解。更让他恐惧的是,顾长渊的这份胆识和手段,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他原以为顾长渊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凭借着几分小聪明在官场上崭露头角。现在看来,他大错特错。这个年轻人,就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表面平静无波,内里却暗流汹涌。
刘太监深知,他已经打草惊蛇,彻底激怒了顾长渊。从今往后,他将面临更加猛烈的反击。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才能在这场生死博弈中保全自己。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对策。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找到顾长渊的弱点,先发制人。
与此同时,顾长渊府邸内,书房的烛火摇曳,映照着顾长渊和徐凛风的身影。
“大人,刘太监今夜的反应,足以证明我们的猜测。”徐凛风的声音低沉而冷静,“他必定会狗急跳墙,我们需得提前做好防范。”
顾长渊轻轻地转动着手中的茶杯,茶香袅袅,却掩盖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他越是慌乱,就越容易露出破绽。”他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凛风,继续盯着他,切莫让他察觉。”
“是,大人。”徐凛风领命而去,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顾长渊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目光深邃,思绪万千。他知道,与刘太监的这场交锋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他必须步步为营,才能在这波诡云谲的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接下来的几日,顾长渊在朝堂上表现得更加谨慎,不露声色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发现,除了刘太监之外,还有其他几双眼睛也在暗中注视着他。这些目光或贪婪,或警惕,或冷漠,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各方势力的神经。他拒绝了多方势力的拉拢,这种特立独行的姿态,无疑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也引起了某些人的猜忌。
这一日,顾长渊正在批阅奏折,一名小太监匆匆而来,传达了皇帝的口谕:“宣顾长渊觐见。”
顾长渊放下手中的奏折,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他知道,这场风暴,终于要来了。他起身整理衣冠,跟随小太监走向那座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宫殿,心中默念:“皇上召见,不知所谓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