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达维亚港,1662年深秋。
一座崭新的建筑群巍然矗立在港口旁的山坡上,这就是南洋联盟筹建的第一所航海学院。
"选址很有意思,"汤若望神父参观后评价说,"既能俯瞰港口实践,又能就地取材教学。"
李修然点头:"这是借鉴了欧洲航海学校的经验。不过,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培养水手,而是建立一个汇集东西方航海智慧的学术中心。"
开学在即,但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来自招生。各方推荐的学员背景迥异:有经验丰富的老水手,有出身显赫的贵族子弟,还有怀着航海梦想的平民少年。
"这种差异正是我们的优势,"李修然在首次教师会议上说,"让不同背景的人在这里互相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学院的课程设置也打破了传统:
-天文导航:由汤若望神父主讲
-气象预测:由暹罗老船长巴颂负责
-船只操控:由郑家水师教官主持
-商贸实务:由艾莎·哈桑传授
-多国语言:由各国教师轮流教授
-武术防身:由日本浪人山本一郎指导
天文导航课堂上,汤若望正在讲解一个复杂的天文计算问题。
"这是利用北极星测算纬度的新方法,"他指着黑板上的图表说,"比传统方法更准确。"
一个来自暹罗的老水手突然举手:"可是在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我们都是用南十字星定位的。"
课堂一时陷入沉默。这是东西方航海技术的首次正面碰撞。
"太好了!"汤若望却显得异常兴奋,"请详细说说你们的方法。也许我们能把两种技术结合起来。"
接下来的讨论热烈非凡。老水手用实践经验补充了理论计算,而汤若望则用科学原理解释了经验方法的原理。最终,他们共同创造出了一套更完善的导航方法。
这种互学互鉴的场景在学院里经常出现:
在气象课上,巴颂老船长的经验之谈与中国传统的"天文气候术"相互印证。
在船艺课上,郑家水师的操帆技巧与欧洲的帆缆系统展开对话。
在商贸课堂,艾莎·哈桑将波斯湾的贸易经验与东南亚的商业传统结合。
然而,文化的碰撞并非总是和谐。一场激烈的争执在武术课上爆发了。
山本一郎正在教授剑术要领,一位葡萄牙学员突然质疑:"在船上,这种花哨的剑术有什么用?真正的海战要的是火枪和火炮!"
"无知!"山本一郎勃然大怒,"真正的武士精神不在武器,而在心性!"
眼看争执即将升级,李修然及时介入:"不如我们做个实验?"
他安排了一场特别的演练:在甲板上模拟遭遇海盗的场景。让学员分组,一组使用火器,一组使用冷兵器。
结果出人意料:当船只剧烈摇晃时,火器的优势大打折扣。而经过训练的剑客,却能在狭窄的甲板上灵活作战。
"看来,各种战法都有其价值,"李修然总结道,"关键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如我们开发一套结合东西方特点的海战术?"
这个提议得到普遍赞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山本一郎与欧洲军官合作,创造出了独特的"海上格斗术",结合了东方武术的灵活与西方技击的力量。
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是"实战航行"。每月一次,学员们将理论付诸实践。
这天,一支由三艘训练船组成的船队准备出航。李修然特意安排不同国籍的学员混编同船,强化团队协作。
"记住,这不是演习,"马库斯医生在出发前警告,"海上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必须严阵以待。"
果然,他们刚驶出巴达维亚海域,就遇到了第一个挑战:天气突变。
"西南方向有暴风雨!"了望手大喊。
巴颂老船长立即让学员们运用气象课上学到的知识判断风向变化。一个来自爪哇的学员发现了当地渔民预测风暴的土方法:观察海鸟飞行方向。
结合科学计算和经验判断,船队成功避开了风暴中心,改走一条较安全的航线。
但更大的考验在等着他们。傍晚时分,了望手发现一艘可疑的船只正在跟踪。
"很可能是海盗在试探,"安娜·罗德里格斯判断,"让我们看看学员们能不能处理这种情况。"